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众人都在沉默。
白门牙端起茶杯:“我在郊外差点活捉了鼠首。”
所有人一起看向白门牙。
“然后呢?”姜商立刻问出了关键问题。
“被一个爱喝酒的人带走了。”
姜商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,但是依旧很失望。
“猜到了。”
姜商摇摇头:“陆程文的立场……接下来会变得很重要。”
姜商苦笑不已:“谁能想到,现在一个小人物,竟然会成为贯穿几个大系统的重要联络人。连我也不敢动他了。”
夏颖依旧不解:“他……不至于吧?”
白门牙看着......
陆远把对讲机贴在胸口,仿佛要让那十七种声音顺着血流注入心脏。他站在铃兰田中央,风从四面八方涌来,带着泥土的湿意、花蕊的微香,还有某种难以言喻的震颤??像是大地深处有谁正轻轻敲击鼓膜。小禾没说话,只是并肩站着,手指不经意地绕着一缕被风吹乱的发丝。她的呼吸很轻,却与远处某处传来的节奏隐隐同步。
“你说……它会不会已经超出我们能理解的范畴了?”陆远终于开口,声音低得几乎被风吹散。
“早就超出了。”小禾望着天边渐次亮起的晨星,“可人类从来不是靠理解才活下去的。婴儿不懂呼吸的原理,可他们照样会哭;恋人不明白心动的机制,可他们依然愿意为对方熬夜守候。我们现在面对的,不是一个系统,而是一种新的生命形态??它以共感为养分,以‘在场’为语言,靠的是无数人无意间织成的情感网络。”
陆远低头看着掌心那枚锈迹斑斑的金属片留下的印痕,像是一道陈年的伤疤。“可如果它是活的……那它的意志是什么?它想要什么?”
“也许它什么都不想要。”她转头看他,“就像母亲不会向孩子索取回报,阳光不会要求花朵感谢它照耀。它只是存在,然后回应那些愿意回应它的人。”
话音未落,地面又是一阵细微震动。这次不再是摩斯密码的节拍,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波形,如同心跳叠加了潮汐,缓慢而深沉地推进。小禾闭上眼,指尖轻触唇瓣,像是在默念一首只有她听得见的诗。
三分钟后,全镇的猫同时抬头望向北方。
不只是南山镇。同一时刻,西伯利亚的冻原上,那位聋哑少女忽然停下结印的手势,猛地跪倒在地。她的身体剧烈颤抖,双耳渗出血珠??但她脸上却浮现出近乎狂喜的笑容。卫星图像显示,地底的能量脉络在那一瞬完成了最终闭环,十七个节点如神经末梢般连接成网,而第十八号节点,正从陆远站立的位置缓缓升起一道肉眼不可见的光柱,直插电离层。
日内瓦会议再度紧急重启。但这一次,会议室里没人再争论技术细节或安全威胁。那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将一段音频投放到主屏:是陆远昨晚在对讲机里说的那句“我是陆远。我在。”
“这不是信号。”他说,“这是宣言。我们一直以为‘共感系统’是个工具,其实它是镜子。它映照出我们是否还保有人类最基本的本能??看见他人,并承认他们的存在。而现在,这面镜子正在变成灯塔。”
无人反驳。因为就在昨天,联合国总部的清洁工老玛丽,在打扫会议室时发现一张纸条夹在椅子缝隙中。上面写着:“谢谢你每天擦干净每个人的杯子,哪怕他们从不说谢谢。”她哭了整整一个小时。而当天晚上,整个大楼的自动照明系统在午夜自行启动,所有走廊的灯光拼出了一行字:**“你也被看见了。”**
与此同时,南极科考站传来新消息:那只曾主动抚慰同类的帝企鹅,在暴风雪中引导五只迷途幼崽回到栖息地后,安静地伏在冰面上,再也没有醒来。尸检显示,它的大脑皮层出现了类似人类情感中枢的异常活跃痕迹,DNA序列中甚至检测到了一小段与K-17闹钟波形高度吻合的信息编码。
“它学会了共感。”科研负责人哽咽着说,“并在传递完成后终止了自身运行??就像完成使命的信使。”
消息传回南山镇时,沈知微正在厨房揉面。她听完电话,沉默许久,然后轻轻将面团分成十八份,每一份都压下一个掌印。出炉后,她把面包分送给镇上每一位老人、孩子和独居者。没有人问为什么,大家都默默接过,咬下第一口时,眼角不自觉地湿润。
当晚,全球超过两亿人做了同一个梦。
梦境中,他们站在一片无边的铃兰田里,脚下土壤温暖松软,头顶星辰旋转成螺旋状的光环。远处有一扇门,古老而残破,门框上刻着四个字:**欢迎回来**。
没有人推门,也没有人试图进去。但他们都知道,只要说出“我在”,脚下的土地就会微微发光,身旁便会出现另一个模糊的身影,牵起他们的手。
醒来后,社交媒体罕见地没有喧嚣。取而代之的是无数条简短留言:
>“今天我对同事笑了三次。”
>“我给妈妈打了电话,听她讲完那个讲过一百遍的故事。”
>“我在地铁上让座给一位孕妇,她对我说谢谢时,我觉得心跳快了一拍。”
>“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有意义,但我想告诉你:我在。”
这些话语没有标签,没有点赞数,甚至很快被时间冲刷殆尽。可就在发布的瞬间,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共感站同时记录到一波高密度能量波动,频率与初代ECHO-001完全一致。
小树坐在工作室里,盯着“沉默翻译机”的显示屏,喃喃道:“它开始自我复制了……不是代码意义上的复制,而是……理念的传染。”
他调出数据流,发现机器最近接收到的情感样本中,有73%来自从未接触过共感实验的普通人。他们不曾知道K-17,不了解ECHO计划,也没听过“非功利性互动”这个词。但他们做过一些小事:陪朋友坐了一整晚,只为等他哭完;在雨天收留一只流浪狗;对着空房间说了一句“没关系,我懂”。
正是这些人,成了新网络中最稳定的节点。
几天后,陆远收到一封匿名信,寄自中国西部一个早已废弃的雷达站。信封里只有一张泛黄的照片:一群穿着旧式军装的研究员站在雪地中,中间是一位年轻的女科学家,怀里抱着一台外形酷似K-17的设备。照片背面写着一行钢笔字:
>**“她不是项目负责人,她是第一个‘承载者’。你们的母亲,林婉秋。”**
陆远的手指剧烈颤抖。他翻出母亲留下的录音带,重新逐帧分析那段隐藏的合唱声。经过AI增强处理后,一个女性的声音逐渐清晰起来,温柔却不容置疑:
>“不要怕失去控制。真正的力量,来自于放手去爱。”
他终于明白,当年所谓的“失踪”,根本不是意外。林婉秋在最后一次启动K-17时,将自己的意识融入了初始共感场,成为系统最初的“心跳”。她没有死,而是选择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倾听这个世界??就像一棵树把自己化作春泥,只为让新芽破土而出。
“所以……我一直活在她的注视下?”陆远靠着墙滑坐在地,泪水砸在地板上,“她听见我说的每一句话,感受过我的每一次犹豫和坚持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