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11月25日,当天沪上出版的《收获》杂志,在头条位置上,刊登了季宇宁的长篇小说《活着》。
这就是前世余华自称“靠它活着”的那篇小说《活着》。
这篇13万字的长篇小说,是余华创作于1992年,并发表于1992年的《收获》杂志第6期。
这是小余同志最有名的,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,这篇小说不仅为他带来了上千万的稿费收入,而且还让他凭借这篇小说获得了很有分量的世界性文学奖,意大利的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。
于是,小季同志就把这篇小说也截胡了。
季宇宁觉得这篇小说的内容,如果发表在89年或者90年,都有些不太合时宜。
如果发表在这两个年头,弄不好还会被某些有心人借题发挥。扣上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帽子。
而发表在91年,那就距离小余同志创作这篇小说的时间太近了。
所以他干脆在88年就把它发表了。
这篇小说《活着》的主旨,就是描写苦难,描写华夏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体验和经历的苦难。
通过主人公几十年的人生轨迹,展现其因赌博败家后,目睹父母、妻儿等11位亲人相继离世的生存困境。作品以"零度介入叙事"手法来刻画福贵与老牛相依为命的晚年生活,揭示"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"的生命哲学。
这篇小说的诞生,也标志着余华创作风格向新写实主义的转型。
季宇宁并没有对这篇小说进行百分百的复制,他也略略做了一些修改。
比如有庆的死,原着中是抽血抽死的,而且医生的话,还有点儿黑色幽默的意思。季宇宁把这段改成了,有庆碰到了一位工农兵学员出身的医生,这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学员,从学校出来以后,仍然因为他的出身而得到信任和重用,但这位完全不具备看病水平的所谓的医生,把什么血容量和一次最高的抽血量记错了,所以有庆因为抽血过量而亡。
季宇宁觉得这样修改,更合理一些。也更加具有代表性。
在这期《收获》杂志上,还同时刊登了杂志社的主编专门为这篇小说写的评论文章。
文中提出:季宇宁同志这篇小说,体现了他的新写实主义的风格,已经成熟了。
近年来,已经有国内的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人,专门研究季宇宁近10年来的文学作品。包括他的现代诗歌,小说和戏剧作品。
研究最多的,就是季宇宁的小说。因为季宇宁的小说风格多样,而且有明显的发展脉络,所以研究的人可是不少。
目前国内文坛普遍认为,季宇宁的小说创作风格,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,已经形成了一种写最本真内容的新写实主义的风格。
在这期《收获》杂志上,季宇宁也有一篇创作谈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