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团队士气低迷。顾辰甚至提议删减敏感段落,加入明星访谈增加流量。
林默沉默一整夜。第二天清晨,他出现在艺术学院礼堂,面对上百名报名参与项目的大学生。
“你们相信真实吗?”他站在台上问。
无人应答。
他转身播放了一段从未公开的画面:暴雨倾盆的山路上,老吴滑倒在泥水中,邮包浸湿大半。他挣扎爬起,解开外衣,用身体护住几封标注“急件”的信函。镜头晃动剧烈,是随行志愿者手持拍摄,声音断续:
>“老吴!别管信了!”
>“不行……有个娃等着录取通知书……”
>“你疯了吗?这雨要引发山洪的!”
>“我疯不了……这些人等得起吗?”
全场静得能听见呼吸。
“这段我没剪进正片。”林默说,“因为它太痛了。可正因为痛,我才更要放出来。如果我们连真实的代价都不敢展示,那我们的‘真实’本身就成了表演。”
掌声雷动。
当天下午,数十所高校影视社团联合发起“万人联名观影倡议”;几位知名导演公开发声支持;更有普通观众自发组织街头放映活动,在广场、校园、工地搭起临时银幕。
压力之下,原发行公司重新签约。院线档期敲定在清明节前夕??一个关于记忆与归来的节日。
首映当天,影院座无虚席。开场前,林默站在幕后,听着观众陆续入场的脚步声。王雨晴递给他一张纸条:
>“张师傅来了,带着那位黑衣女人。”
灯光熄灭,片头缓缓浮现:
>**《听见的脚步》**
>??献给所有默默行走的人
九十分钟里,无数人低头抹泪,又频频抬头。当片尾字幕滚动,真实人物逐一亮相:赵国强笑着补鞋,张伟站在安检口敬礼,老吴牵着孙子走过村口石桥,沈秀兰为新生儿戴上红绳……
全场起立鼓掌。
映后交流环节,一位少年站起来,声音发颤:“我爸是外卖员,每天跑一百多单。以前我觉得他没本事,不像同学家长开豪车。可看完片子,我才明白……他也是在送‘希望’的人。明天,我想跟您一起去拍他。”
林默眼眶发热:“欢迎加入。”
散场后,他在后台收到一条短信:
>“林导,我是当年艺考女孩的母亲。女儿已被舞蹈学院录取,奖学金来自‘劳动者致敬基金’。她说,她的第一支舞,要献给修鞋摊前的那个夜晚。”
他抬头望向窗外。城市灯火如星河铺展,每一盏光背后,都有一个未曾言说的故事正在发生。
几天后,《听见的脚步》票房突破八千万,豆瓣评分9.6。但它带来的涟漪远不止于此。
某快递公司宣布设立“迟到宽容日”,鼓励客户理解恶劣天气中的配送延误;一所重点中学将影片纳入德育课程;更有地方政府启动“城市记忆工程”,为基层工作者建立口述史档案。
而最让林默动容的,是一群小学生寄来的画册。每幅画都题着一句话:
>“我长大了要当电灯开关守护者。”
>
>“我想成为妈妈上班路上第一个打招呼的环卫阿姨。”
>
>“我也要写便条,帮别人找回丢失的心情。”
他把这些画挂在驿站墙上,与留言本并列。
某日黄昏,李小军跑进来,兴奋地挥舞手机:“林哥!咱的U盘项目火了!全网都在传‘未完成’系列,好多记者想找你采访!”
林默摇头:“我不接受个人专访。”
“为什么?你可是创造了历史。”
“因为我不是主角。”他指着墙上的画,“真正的主角,从来不需要镁光灯。他们只需要被‘看见’。”
入夜,他再次打开那个标着“未完成”的文档,继续写下:
>**《我所错过的那些清晨》**
>第二章:镜头之外
>
>我曾以为记录是为了留住时间。
>后来才发现,是时间借由记录,教会我如何做人。
>
>每一次按下录制键,都不是我在拯救某个故事,
>而是那个故事,正在悄悄救赎我。
写到这里,门铃响了。
门外站着一位陌生老人,手里捧着一双磨损严重的皮鞋。
“听说这儿能修鞋,还能讲故事?”他问。
林默接过鞋,点点头:“当然。”
老人坐下,目光温和:“我退休前是锅炉工,在热力站烧了四十年暖气。今年冬天,我家楼上那户孕妇早产,医生说幸亏家里一直暖和,孩子才能平安降生。她非要谢我,我说不用,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”
顿了顿,他又补充:“但我还是想知道……有没有人愿意听听我的路?”
林默笑了,轻轻开启摄影机。
雪花静静落下,覆盖整座城市。而在无数个角落,脚步声依旧清晰可闻??那是生命与生命之间,最朴素的回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