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冷敬一直以为“熔炉”是一种具象化的物体,和高温、钢铁有关。
然而万万没想到,“熔炉”这个代号源于一个抽象的概念。
早在1908年,剧作家赞格威尔的戏剧《熔炉》就将美国描述为“上帝的坩埚”,来自世界各地的族群在此熔炼成“新美国人”
芝加哥在19世纪中期因为运河和铁路而兴起,到20世纪初形成钢铁、金属加工、机械制造的工业布局,在二战到50年代的十多年间达到鼎盛,成为和匹兹堡、克兰齐名的“钢铁之城”。
作为方兴未艾的工业城市,彼时的芝加哥吸引了来自全美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到此发展,整个城市都浸泡在炽热的“美国梦”之中,所有人都幻想着能够在此得到“平等的机会”发家致富。
在那种激昂向上的时代背景下,芝加哥大学的学者欧内斯特·伯吉斯提出了着名的“同心圆理论”。
他以当时的芝加哥城为蓝本,研究整个城市的人口流动和土地利用模式,将其从内到外划分成五个环带,分别是中心商务区(CBD)、过渡区、工人居住区、良好住宅区、通勤区。
按照这种模式划分,整个城市看起来就像是五个重叠在一起的同心圆,故此得名。
而巧合的是,炼铁的核心设备“高炉”刚好也有五层。
高炉既可以按照物理构造分成炉喉、炉身、炉腰、炉腹、炉底,也可以按照功能区域划分成块状带、软熔带、滴落带、风口回旋区、渣铁聚集区。
因为这层抽象的关系,便有人把芝加哥城称作「熔炉」。
熔炉通过高温将金属矿石化为液态,分离杂质并且重塑形态,芝加哥也通过层层功能区筛选它的居民,试图将不同族裔、人种熔炼到一个城市之中,重塑为“美国人”。
然而,“同心圆理论”也好,“美国梦”也好,都只是一种特殊时代下的产物,时过境迁,现在的芝加哥城市发展早已远远超脱了“同心圆”模式,“美国梦”也早已随着衰败的工业区一同褪色。
直到现在,不同的族群像矿石一样被倒入芝加哥的大熔炉,也远没有如同想象的那样完成金属般的融合,许多族裔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,拒绝融入昂撒所主导的“美国”文化。
有人认为,这些“非美国人”就是导致美国衰落的重要因素。
那么,怎么才能让那些冥顽不灵的“非美国人”变成“美国人”?
正是这个问题直接促成了卡尔斯滕“熔炉”计划的诞生。
在这个计划中,卡尔斯滕将部分受控制的伪人引入社会的某些关键岗位,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操纵,他们将整个芝加哥变成了一个巨型研究所,试图在这里找到用最小的成本就能完美控制整个社会的方法。
可见,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