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大多数的鄂伦春族人,都被政府安置在呼玛县、黑河市、逊克县,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自治旗(如阿里河镇、大杨树镇)。
他们所说的语言,使用的是鄂伦春语(属满-通古斯语族),但1970年代之后,汉语普及率已较高。
他们的传统信仰是萨满教,但文革期间萨满活动被禁止。
他们所居住的地方,部分家庭仍保留“斜仁柱”(桦树皮帐篷),但多数已住进政府修建的木屋或砖房。
一路上,莫桑跟李安还有李守田,一边赶路,一边给他们普及关于鄂伦春族的生活习惯,以及他们的一些禁忌。
在1975年,鄂伦春族虽然已经逐步实现定居化,但部分猎民,仍会按季节进入原始森林狩猎。
他们在山中临时居住的传统房屋,依然沿用了古老的名称—— “斜仁柱”(xié rén zhù),(汉语也音译为“仙人柱”或俗称“撮罗子”) 。
在鄂伦春语,原意为“木杆支起的房屋”,直接体现其结构特点。
尽管政府已为鄂伦春族,修建了固定村落(如砖木房),但狩猎习惯短期内难以完全改变。
在政策的默许下,当时政府允许猎民在狩猎期(如秋冬捕猎旺季)暂时进山,使用传统斜仁柱作为临时居所,作为深山猎场的“移动营地”,通常搭建在背风、近水源的林地中。
居住时间短则数日,长则整个狩猎季(约1-3个月)。
猎民在斜仁柱生活期间,家属通常留在村内,由男性或小群体进山,猎获的皮毛、肉类会带回定居点加工或交换。
这一时期(1975年)的斜仁柱,是传统狩猎文化与政策过渡期的独特见证,如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。
三个人往更深处的大兴安岭,走了将近两个多小时,这才看到了在一处山脚下的河边,有着密密麻麻的帐篷。
鄂伦春族人,虽然从各个定居点进山打猎,但是等他们进山之后,都会尽可能的聚集在一起生活。
这样子做的目的,是为了晚上在原始森林过夜的安全,若是碰见群狼围攻,或者是其他大型猛兽的围攻,有着足够多的人手,这一些动物,就犹如是送上门来的猎物。
这时候,回到帐篷的鄂伦春族人没有多少,好在莫桑都认识他们当中的人,跟他们说明来意之后,李安和李守田,就被鄂伦春族人,迎接着进了帐篷当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