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在北大,裴瑜和其他大一同学有个很大的不同,她不太在意自己的考试成绩。
表面上,大学和高中都是学校,但实际上完全是两个世界,这里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在高中时,一切都明明白白地摊在桌面上。
每次考试后,老师都会公布排名,每个人的分数、错题、班级名次全都一目了然,不仅清楚自己考了多少分,也知道其他同学的成绩如何,竞争是公开透明的。
但到了大学,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很多分数是隐形的,不会像高中那样直接展示出来。
比如有些同学悄悄加入了教授的科研项目,积累了研究经验;有些人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,早早有了科研成果;还有些人拿到了高含金量的比赛奖项,或者争取到了重要的实习机会……
这些都能为他们的履历“加分”,但这些分数不会像高中考试那样公开分数和排名。
如果自己不够强,甚至可能连这些加分项的存在都不知道,更别说去争取了。
所以,在大学里,光盯着考试成绩是远远不够的。真正的竞争往往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,而裴瑜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。
裴瑜上辈子读大学那会儿,国内高校的学术氛围已经非常浓厚了,校园里但凡有点追求的学霸们,都不是只想着考试拿高分,而是从大一刚进校门就开始为搞科研做准备了。
刚上大一的新生,基本上还没摸清校园东南西北,就得开始接触学术圈了。
专业课老师会鼓励甚至要求大家去看本专业的学术论文,不是随便翻翻,而是要仔仔细细地把论文里的研究思路、方法、逻辑都搞明白。
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,一篇论文动辄十几页,密密麻麻的术语和数据,看得人头晕眼花。但那些有志向的学霸们,硬是咬着牙啃下来了。
到了大二,学霸们又得更进一步了。这时候光会看论文还不够,得学会自己动手写论文了。
从怎么找文献、怎么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,到怎么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法,每一步都得一点点摸索。
写论文的过程就像盖房子,得先打好地基,再一砖一瓦地垒起来。那些脑子灵活、手脚勤快的学生,往往能在这时候崭露头角,垒出点像模像样的东西。
真正厉害的学霸,到了大三、大四的时候,手上通常已经攒下了三五篇质量不错的论文,这些论文可不是随便糊弄的“水文”,而是实打实有研究价值、能拿得出手的成果。
这些论文就像他们的名片,是他们敲开各种机会大门的重要资本。
毕业的时候,哪怕是那些名气响当当的长江学者这样的大牛教授,看到这些学生的简历,也会忍不住多看两眼,甚至主动抛出橄榄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