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同样是投稿《Economic Journal》这本顶尖学术期刊,审稿人对来自不同学校教授和学生的态度,那可是天差地别。
比如说,如果投稿人是来自美利坚斯坦福大学的教授,审稿人绝对会打起十二分精神,仔仔细细地读论文。
他们可不想因为马虎给出什么不靠谱的评论,闹出让人笑话的乌龙。斯坦福大学在国际学术圈的地位摆在那儿,论文的质量一般不会差。
如果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投稿,审稿人也会慎之又慎,逐字逐句地推敲论文内容,生怕漏掉什么关键点,给了不合适的反馈。
可如果投稿人来自华国的北京大学,或者比如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大学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
在八零年代,北大清华的名称在国际学术圈里,多少有点“非主流”的感觉,不仅没有加分,反而可能被审稿人带着点偏见看待。
学校名气不够响,审稿人可能下意识觉得论文的质量得打个问号。
这时候,除非投稿的教授本身是个学术大牛,在圈子里名声响当当,否则论文想脱颖而出,难度可不小。
对于那些在行业内数一数二的顶尖学者,审稿人通常多少有点印象。
说不定他们还在某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一起喝过咖啡、聊过天,甚至通过写信交流过研究想法。
这样的背景,让审稿人对他们的论文天然多了一份信任,至少不会怀疑论文是不是“水分太大”或者有造假的可能。
有了这种“熟人关系”,论文被认真对待的概率自然高了不少。
但对于裴瑜来说,这些优势她是一个也没有。
作为一个北大本科生,她既没有响亮的个人名气,也没有国际学术圈的“人脉资源”可以依靠。
她的论文只能靠实力说话,面对《Economic Journal》那些眼光挑剔的审稿人,她得拿出十二分的努力,才能让自己的论文不被轻易刷下来。
这就是学术圈里赤裸裸的层级感。
你要是学术水平不够硬,抱歉,那你被鄙视简直是活该。学术这个圈子,可没有什么“反歧视法”来保护你。
智商不够高?被鄙视,活该。不够勤奋,懒散拖拉?被鄙视,活该。甚至运气不好,投稿老是被拒?还是活该。
学术圈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世界,弱者只能默默接受现实。
小学和中学的时候,那些成绩顶尖的学霸是怎么鄙视成绩差的同学的,等这些学霸长大了,进入了学术圈,很多人不过是把这种优越感延续了下来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