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如果是普通期刊,很多作者遇到“大改”要求就直接放弃了,耗时耗力不说,最后能不能发表还是未知数,还不如转投其他期刊碰碰运气。
但《Economic Journal》这样的顶级期刊就另当别论了。能在这上面发表论文的机会实在太珍贵,哪怕审稿人的要求再苛刻,作者也会竭尽全力去完成。
顶级期刊就那么几家,如果放弃修改转投他家,很可能连修改的机会都没有,直接被拒稿。也正因为如此,顶级期刊的审稿人在提修改意见时,通常也会更加慎重和负责。
哪怕是“大改”的要求,裴瑜也会竭力去完成,更别提编辑部现在只是要求她“小改”,完全是意外之喜了。
在1986年的华国学术界,能在《Economic Journal》上发表论文的学者,无论身处哪所高校或研究所,几乎都能获得留校当教授的待遇。
裴瑜以大一新生的身份,却获得了近乎四十年后大学生才能享有的自由,想上课就上课,想出国就出国,而且打破常规,申请了不少课程的免修资格,就是因为她很有可能拿到普通讲师也拿不到的论文成果。
厉以宁教授之所以愿意动用自己的关系网,带着裴瑜辗转于各种饭局,为她铺路搭桥,如此破例提携一个大一学生,也是看中了她身上的学术潜力和极高的英文水平。
发表论文也是分三六九等的。最基础的国际经济学期刊,就相当于国内顶级中文期刊的水平,只不过需要用英文写作而已。
这类期刊对选题的热度要求很高,只要抓住当下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,再加上还过得去的英语水平,即便是资质一般但肯下苦功的研究生,熬上几年也能勉强发表一篇。
到了四十年后,这类入门级的国际期刊几乎成了华国研究生的自留地,翻开目录一看,十篇论文里有七八篇都是华国学生的名字。
但像《Economic Journal》这样的顶级期刊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。
如果说北大的普通讲师拼尽全力,花个三五年时间,还能在国际二流期刊上发表文章的话,那么想要冲击《Economic Journal》这样的顶级刊物,光靠努力是远远不够的,还需要天赋、机遇和运气的多重加持。
在厉以宁教授看来,裴瑜有这样的学术天赋,也有足够高的国际知名度,如果连她都发表不了国际顶刊,那么其他北大的本土学生也几乎不可能发表。
裴瑜没有让厉以宁教授失望。
此时,厉以宁教授正埋头批改学生的期末考卷,门外传来敲门声。
“请进。”厉以宁放下手中的红笔,抬起头来。
裴瑜推门而入,手中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,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:“厉老师,《Economic Journal》的回信到了!”
厉以宁从椅子上站起来:“快,快让我看看!”
裴瑜从信封中取出信件,递给厉以宁:“编辑说我的研究思路很有创新性,数据分析也很扎实,但是需要补充一些理论框架的完善,还有几个实证模型需要调整。他们给了详细的修改意见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