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云栖谷试运营:一场关乎未来的体验之旅
清晨的薄雾像一层轻纱,漫过云栖谷的山脊。林深站在观景台的木质栏杆前,看着阳光刺破云层,将山谷里的梯田染成金褐色。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两下,是助理发来的消息:媒体与旅行社考察团的车队已过山下的检票站。他抬手理了理熨帖的衬衫领口,指尖触到布料上细微的褶皱——这是他过去五年里少有的紧张时刻。
一、山谷里的等待
云栖谷的建设铭牌还立在游客中心旁,红漆喷写的"2018.03-2023.05"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模糊。林深记得第一次见到这片山谷的样子:泥泞的机耕道上跑着驮木材的骡马,穿蓝布衫的山民蹲在崖边抽烟,看着他这个背着登山包的年轻人丈量土地。那时他刚把民宿连锁的股份拆分出一部分,带着团队在贵州的大山里转了十七个县,直到无人机航拍时发现这片藏在雷公山余脉里的秘境。
"林总,设备都调试好了。"运营总监周明走过来,递给他一杯温热的刺梨汁。这个在莫干山跟着他改造老宅院的老部下,如今晒得跟当地山民一样黝黑,"昨天试运营的游客反馈都整理好了,主要集中在观景台的指示牌不够清晰,还有生态厕所的冲水系统偶尔失灵。"
林深接过杯子,杯壁的温度顺着掌心蔓延开。他望向山谷西侧的吊桥,那座横跨百米深涧的钢结构建筑被晨雾裹着,只露出两端的木质观景台。设计师当初坚持用玻璃栈道,是他力排众议改成了局部透明的形式——"游客来这里是看山的,不是来吓自己的"。这个决定在施工队那里惹了不少麻烦,钢结构的预埋件要比玻璃栈道深三十公分,光是打桩就多花了二十天。
"让工程部再检查一遍吊桥的安全锁。"他啜了口刺梨汁,酸甜的味道里带着山野的清冽,"特别是媒体团里有位摄影记者,听说喜欢在危险地段拍素材,务必安排专人陪同。"
周明应声记下,转身时被脚下的石板绊了一下。这些青石板是从附近废弃的古村落收集来的,每一块都带着百年的包浆。当初为了说服村民出让这些"压仓石",林深带着团队帮村里修了三条引水渠。现在那些石板铺成的步道蜿蜒在竹林里,缝隙间已经冒出了青苔。
远处传来车队的引擎声,林深整了整袖口。后视镜里映出他眼角的细纹,这是五年山间岁月留下的印记。当年那个在莫干山为老宅院地基发愁的年轻人,如今已经能在地质勘探报告里看出岩层的走向。
二、体验者的眼睛
第一辆考斯特停在生态停车场,车门打开时先下来的是《旅行家》杂志的主编张敏。她踩着高跟鞋在碎石路上踉跄了一下,随即被眼前的景象吸引:停车场边缘用废弃轮胎改造成的花盆里,三角梅开得正艳,远处的梯田顺着山势铺展到云雾里。
"林深,你可真会找地方。"张敏握住他的手,语气里带着惊叹,"上次在三亚的高端民宿开业,我就说你骨子里是个山里人,果然没错。"
林深笑着摇头,指了指刚下车的一群人:"别夸太早,今天来的都是火眼金睛。"他一眼看到人群里的李然,这位以挑剔着称的旅游博主正举着手机拍摄停车场的太阳能充电桩,"李老师,充电桩是特斯拉和比亚迪的通用接口,山里供电不稳,特地配了储能电池。"
李然转过身,镜头还对着充电桩:"林总这细节做得可以啊,去年在某5A景区,我的车愣是在停车场等了三小时才有空位充电。"他的声音带着点京腔,镜头扫过旁边用竹篱笆围起来的垃圾分类站,"不过这个垃圾分类,游客怕是分不清'厨余'和'其他'吧?"
林深早有准备,示意旁边的讲解员递上卡片。卡片是用当地构树皮做的纸张,上面印着卡通版的分类指南,画着腊肉骨头该扔进哪个颜色的桶。"我们培训了三十个当地村民当讲解员,每个观景台都有专人引导。"他指着不远处穿靛蓝染布工作服的姑娘,"她们都是附近村寨的,普通话虽然带口音,但比我们懂这里的一草一木。"
考察团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,每到一处景点,林深都能说出背后的故事。在百年银杏树下,他指着树干上的寄生兰解释:"这是当地的'树兰',村民以前用来治疗咳嗽。我们请农业局的专家来看过,现在只允许观赏,不许采摘。"在溪流边的水车旁,他蹲下身掀开一块石板:"这里的石缝里有石蛙,晚上能听到它们叫,我们特意在客房里放了隔音耳塞——有人觉得是天籁,也有人嫌吵。"
张敏在一旁记录着,笔尖在笔记本上划过:"你总是能把商业和情怀平衡得很好。"她想起三年前采访阳朔民宿时,看到林深在山体滑坡后蹲在泥地里清点受损的家具,那时他眼里的倔强和现在谈论树兰时的温柔,似乎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。
走到吊桥入口时,李然突然停下脚步。他举着相机对准桥对面的云雾,晨雾刚好散开一道缝隙,露出对面崖壁上的瀑布。"这里的最佳拍摄时间是早上七点到九点。"林深说,"我们在观景台设置了摄影提示牌,标注了不同季节的最佳光线角度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