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卷首语
【画面:1966 年春的故宫午门展厅,老赵正在调整商代甲骨复制品的陈列角度,让凿孔阴影恰好落在 "65 型" 密码机的桦木齿轮上。29 岁的小张举着 16 毫米摄像机拍摄讲解视频,镜头扫过展柜里的虎符拓片与现代加密芯片,玻璃反光中映出排队参观的市民 —— 有穿工装的矿工、戴红领巾的小学生、提菜篮的居委会大妈。字幕浮现:当商代甲骨的凿孔图案印上科普手册,当抗战时期的 "小米密码" 变成儿童游戏,中国密码人在历史文物与现代设备间搭建对话桥梁。他们在矿区礼堂讲甲骨凿孔里的数学智慧,于故宫展厅演示虎符错金与齿轮模数的共振,用矿工的烤蜡故事制作科普动画片 —— 那些被翻译成方言的保密口诀、在少年宫搭建的密码迷宫、在报纸连载的 "身边的密码" 专栏,终将在历史的文化传播史上,成为中国密码从 "专业壁垒" 迈向 "全民共识" 的第一组启蒙坐标。】
1966 年 3 月 15 日,茶岭矿的职工礼堂里挤满了矿工家属,老赵握着 1958 年的竹筒密钥转盘,矿灯的光束扫过展板上的殷墟甲骨照片:"当年咱们在坑道用竹筒传密电," 他敲了敲泛着蜂蜡光泽的转盘,"三千年前的商朝人,在龟甲上凿孔传秘密,凿孔的位置藏着 11、13、17 这些质数,和咱们齿轮的模数一个道理。" 后排的矿工老吴突然举手:"赵工,我儿子说这和他算术本上的质数表有关?" 老赵笑了:"对,密码的根,就在你们挖的蜂蜡里,在老祖宗的算盘算珠里。"
一、矿区讲堂:让密码走下坑道
(一)井下矿工的密码启蒙
在茶岭矿 17 号坑道的临时课堂,老赵用矿灯照射岩壁上的甲骨凿孔拓片:
"看见这些凿孔没?" 他用粉笔在岩壁画出网格,"横七竖五的位置,对应咱们矿车调度的密语 —— 七辆矿车出井,就像商代贞人凿七个孔;"
掏出 1937 年游击队的 "小米密码" 实物罐,金黄的小米与乌米在矿灯下发亮:"当年根据地用小米排密码,现在咱们的密码机用蜂蜡封齿轮,都是把身边的东西变成安全卫士。"
矿工们传看抗战时期的密电残片,发现 "木" 部 12 画对应 12 齿齿轮的编码方式,竟与他们日常使用的矿车编号暗合。老吴的儿子小柱摸着展柜里的 "65 型" 密码机,突然指着防滑纹惊呼:"这和爷爷编竹筐的纹路一样!" 老赵点头:"对,咱们的密码机,连防滑纹都是跟篾匠师傅学的。"
(二)家属区的保密漫谈
在矿区家属院的梧桐树下,老赵的妻子王大姐带着妇女们做蜂蜡手帕,借机讲解保密知识:
"蜂蜡能护密码机,也能护咱们的密信," 她展示着涂蜡的信纸,"抗战时游击队用米汤写密信,现在咱们用蜂蜡涂信封,道理是一样的;"
拿出晋商汇票复制品,指着 "月对暗号" 讲解动态密钥:"过去票号每月换密押,就像咱们矿区每月换考勤密码,都是为了安全。"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