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战国烽烟卷地来,七雄逐鹿竞英才。
老秦剑指函关外,武安横戈扫尘埃。
伊阙血浸山河赤,长平骨垒鬼神哀。
可怜功高身先死,千秋功罪任人裁。
这一章要讲的这位人物,那可是战国末年的“顶流战神”。他这一生,没打过一场败仗,手里攥着六国上百万将士的性命;他让秦国东出的路越走越宽,却让自己的后路越来越窄。此人姓白名起,封号武安君,后世有人称他“杀神”,有人敬他“兵仙”,还有人叹他“悲剧英雄”。
要说这白起的故事,得先说一下战国后期的秦国。那会儿商鞅变法已有百十年,秦国早不是当年那个被六国瞧不起的“西戎小国”了,国力强盛,兵强马壮,这时的秦国就像一把锋利的刀,就等个会使刀的人,劈向中原。而白起,就是那个最会使刀的人。
话说秦昭襄王初年,在秦国郿县(今陕西眉县)的一个小院里,每天天不亮就传出“喝!哈!”的喊声——院里那少年,正是十五六岁的白起。
白起祖上是秦国公族“白氏”,可到他爹白公胜这一辈,早就没了爵位,只能靠种几亩薄田过日子。白公胜是个要强的人,总念叨着“咱白家不能就这么窝囊下去”,所以给儿子取名“起”,就是盼着他能像当年辅佐楚悼王的吴起一样,靠本事挣个爵位,重振家门。
白起打小就与众不同。别的娃娃在村口摸鱼爬树,他却爱看兵书;别的娃娃怕疼怕累,他却每天扎马步、练劈砍,习得一身好武艺。
转眼到了白起十六岁,恰逢秦军在郿县招兵。那会儿秦国实行“军功爵制”,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,只要能在战场上砍了敌人的脑袋,就能升爵位、分土地——砍一个脑袋升一级,砍两个升两级,要是能斩将夺旗,那更是一步登天。这制度,对白起这样的寒门子弟来说,就是登天的梯子。
到了军营,白起才算真正找到了“归宿”。秦军招兵有规矩:身高得够六尺五寸(约今1.5米),能拉开三石的弓,能举起五十斤的鼎。白起往那儿一站,比旁人高半头,弓拉得满,鼎举得高,招兵的校尉一看就乐了:“好小子,跟我去羽林卫!”
这羽林卫可不是普通部队,是秦军的“精锐中的精锐”,专门护卫将领、执行突袭任务。白起在羽林卫里很快显露锋芒,每天训练,他永远是第一个到,最后一个走;队列里,他站得最直;比武时,他从没输过。
当时秦军统帅是穰侯魏冉,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,手里握着军队大权,并且识人善用。这天,他特意把白起叫到自己的大帐里,想考考他。魏冉问:“白起,你要是当了伍长,遇到十倍于己的敌人,你怎么办呢?”白起想都没想:“不硬拼,找机会绕到敌人后面,毁他粮草,断他后路,敌人自乱。”
魏冉一听,眼睛都亮了——这哪儿是个普通士兵,分明是个懂兵法的将才!他当即下令:“白起,升你为百夫长,带一百人,归我直接管!”
白起当上百夫长的第一仗,就是打韩国的新城(今河南伊川)。新城是韩国的边境重镇,守军有五千人,而白起只带了一百人。当天夜里,白起挑了二十个最会爬墙的士兵,带着绳索悄悄摸到新城墙下。他自己第一个爬上城墙,手起刀落,就把城楼上的哨兵杀了。随后,打开城门,白起带着军队,直扑韩军的粮草营。韩军没想到秦军会这么快打来,粮草营里的士兵还在睡觉,就被秦军杀了个精光。等韩军主将反应过来,粮草已经烧得干干净净,只能下令弃城逃跑。
这一战,白起以一百人破五千人,还烧了韩军的粮草,消息传到咸阳,秦昭襄王特意派人送来黄金百镒、良马十匹。可白起却把黄金和良马都分给了手下的士兵,说:“这功劳是大家的,我不能独吞。”士兵们更敬服他了。也就是从这时候起,白起这颗“将星”,在秦国的天空上,开始冉冉升起。
秦昭襄王十四年(公元前293年),韩国和魏国怕秦国继续东进,就凑了二十四万联军,屯在伊阙(今河南洛阳龙门)。这伊阙可不是一般地方——左边是龙门山,右边是香山,两山夹着一条伊水,就像一道天然的大门,真是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。韩魏联军的主帅叫公孙喜,是魏国的老将,打了一辈子仗,自以为凭着伊阙的天险和二十四万兵力,就算秦军来十万,也能把他们挡在门外。
秦国这边,朝堂上争论不休——有人说派老将胡伤去,有人说派穰侯魏冉亲自挂帅。可魏冉却力排众议,对秦昭襄王说:“大王,要破伊阙联军,非白起不可!”秦昭襄王有点犹豫:“白起才三十出头,资历太浅,能行吗?”魏冉说:“大王,打仗看的是本事,不是年纪。白起有勇有谋,新城一战就是证明!”
秦昭襄王被魏冉说动了,当即下令:封白起为左更(秦国军功爵第十二级),统率十万秦军,去打伊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