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春秋乱局起狼烟,诸侯逐鹿抢中原。
晋国出个栾武子,智谋能顶半边天!
鞍地败齐扬威名,鄢陵破楚定霸权。
这一章我要说的这位,是能左右一国国运的大人物——晋国中军将、执政卿,栾书栾武子!
在晋国,栾氏那是正经的公族之后,往上数,祖上栾宾跟着曲沃桓叔打天下,帮曲沃一脉夺了晋国正统;到了栾书的祖父栾枝,那更是晋文公重耳手下的得力干将,位列“六卿”,跟着重耳城濮之战败楚军、践土之盟称霸主,那叫一个风光;父亲栾盾更不含糊,在晋灵公、晋成公两朝执掌下军,手里握着实实在在的兵权。按说栾书生在这样的家庭,本该顺风顺水,可偏偏他赶上了“赵氏专权”的年月——赵盾当政那二十多年,晋国朝堂上谁不看赵氏脸色?栾家虽贵为公族,却也得低头看赵家脸色。
栾书打小就有远大志向,有一回,父亲栾盾问他:“儿啊,你将来想干什么呢?”栾书当时才十五岁,却正经八百地回答:“爹,我想做那保家卫国的人,不做那只知享乐的废物。”栾盾听了,心里又欣慰又叹气——欣慰儿子有志气,叹气的是,赵氏当道,栾家想出头难啊!
栾书二十多岁时,承袭了父亲的爵位,在军中当了个小官。晋景公三年(公元前597年),楚庄王带着大军,把郑国围了个水泄不通,持续三个月后,郑国国君没办法,光着膀子牵着羊,向楚国投降求和。晋国这边一听,哪儿能坐得住?郑国是晋国的小弟,小弟被人欺负了,大哥能不撑腰吗?时任中军将的荀林父赶紧点起大军,号称六百乘兵车,浩浩荡荡去救郑国。栾书当时任下军佐,也就是下军的二把手。
可大军刚到黄河北岸,就传来消息:郑国已经降楚,楚军正押着郑国的人质往回走呢!这一下,晋军内部直接炸了锅,分成了两派。主战派的头头是中军佐先縠,这先縠是先轸的后人,性子比火药还急,一拍大腿就嚷嚷:“咱们晋国是中原霸主!楚军敢欺负郑国,就是打咱们的脸!如今楚军劳师远征,刚打完仗疲惫不堪,正好追上去打他个措手不及!要是就这么回去,诸侯们还能瞧得起咱们吗?”
附和先縠意见的不少,毕竟晋军多少年都没吃过大亏了,谁都想捞个战功。可栾书却站了出来,说道:“诸位将军,自楚庄王登基以来,杀了权臣斗越椒,整顿内政,又吞并了舒国,国力早就今非昔比。这次围郑三个月,楚军上下一心,哪来的‘疲惫不堪’?再说,郑国已经降楚,咱们现在渡河,那就是孤军深入,万一楚军设下埋伏,咱们前有强敌,后无退路,到时候可就不是丢面子的事了,是要把晋国的老本都赔进去啊!依我看,不如先退到黄河以北,派人盯着楚军动向,等他们撤军了,再去安抚郑国,这才是稳妥之计。”
先縠一听就急了,指着栾书的鼻子骂:“你小子就是胆小怕事!栾家祖上的血性都被你丢光了!”荀林父呢?他本就是个优柔寡断的人,被两边这么一吵,更是没了主意。结果没等他拿定主意,先縠竟然带着自己的部下,偷偷渡过了黄河!这一下可把荀林父逼急了——要是先縠兵败,自己作为中军将也难逃罪责,没办法,只能下令全军渡河。
后面的事,列位也知道了——这就是春秋史上有名的“邲之战”。晋军人心涣散,楚军却早有准备,一阵猛攻下来,晋军大败,士兵们抢着渡河逃跑,河里飘的全是晋军的尸体。混乱之中,不少将领都慌了神,只顾着自己逃命。栾书赶紧召集下军的士兵,命令弓箭手在阵后掩护,步兵结成方阵慢慢撤退。有个小校慌慌张张地跑来问:“将军,都乱成这样了,咱们还列什么阵啊?快跑吧!”栾书照着他的头盔就是一下:“糊涂!越是混乱,越要稳住阵脚!听我的命令,一步一步退,谁敢乱跑,军法处置!”
就凭着这份沉着,栾书硬是带着下军的大部分士兵撤了回来。虽说邲之战晋军输了,但栾书在乱军中保留下军的事,很快就传到了晋景公耳朵里。景公当时正为战败生气,听说栾书指挥撤退的事情,心里顿时有了印象——这栾书,是个可用之才!
邲之战后,晋国暂时收敛了锋芒,开始整顿内政。栾书也没闲着,他一边在军中练兵,一边观察朝堂动向。赵氏因为赵盾去世,势力有所削弱,郤氏、荀氏开始抬头。栾书知道,自己要想升迁,光靠打仗不行,还得会团结人、会笼络人心。比如郤克出使齐国受了辱,回来想请兵伐齐,满朝文武只有栾书站出来支持他,说“齐顷公欺辱晋国使臣,就是欺辱晋国,此仇必报”。就这么一句话,让郤克感激了栾书一辈子。
由于栾书在邲之战中沉着指挥,保留下军精锐,给晋景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接下来的几年,栾书在军中稳步上升,从下军佐升到了下军将,手里的兵权越来越重。而晋国经过几年的休整,也渐渐恢复了元气,这时候,东边的齐国又开始不安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