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《极夜中的岐黄之光》
第一章:风雪中的警报
南极大陆,永恒的白色荒漠。凛冽的风如同上古巨兽的嘶吼,卷着雪沫,疯狂地拍打着“昆仑站”科考站的金属外壁,发出沉闷而持续的呜咽。极夜已经降临多时,只有偶尔掠过的极光,用诡异的绿色光芒,短暂地照亮这片冰封的死寂。
科考站内,温暖的灯光与外部的酷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但此刻,这份温暖中却弥漫着一丝紧张。
“李医生!李医生!快过来看看!”急促的呼喊声打破了实验室的宁静。
随队中医李雪梅,一位三十出头、眼神清澈而坚毅的女性,正低头整理着药材柜。听到呼喊,她立刻放下手中的黄芪,快步向宿舍区走去。她穿着一身便于活动的科考服,袖口处还沾着一点干枯的草药碎屑。作为这支中国南极科考队中唯一的中医,她常常被队员们戏称为“行走的本草纲目”,但没人怀疑她的医术,尤其是在这远离祖国、医疗资源有限的极地里。
出事的是地质学家老王。他蜷缩在床铺上,脸色苍白得如同窗外的冰雪,嘴唇发紫,呼吸急促而困难,胸口剧烈地起伏着,每一次吸气都像是在拉动生锈的风箱。他的双手无意识地抓着被子,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冷汗。
“怎么回事?”李雪梅一边问,一边迅速伸出手指,搭在老王的手腕上。她的指尖触碰到老王皮肤的瞬间,那异常的冰凉让她心头一紧。
“下午他去外面采集冰芯样本,回来就说头晕、恶心,以为是累着了,谁知道……”旁边的队员小陈急得团团转,“现在看着像……像高原反应,但这里虽然海拔高,可我们都来了一段时间了,按说应该适应了啊?”
南极昆仑站海拔4087米,虽然不及青藏高原某些地方,但极端的低温、干燥和强辐射环境,对人体的挑战丝毫不亚于高原。老王的症状,确实和急性高原反应极为相似——头痛、恶心、呼吸困难、乏力。
李雪梅没有说话,眉头微蹙。她仔细观察着老王的舌象:舌质淡胖,舌苔水滑。再结合脉象:沉细而弱,尤其是尺脉,几乎若有若无。
“阳虚水泛。”李雪梅心中立刻有了判断。这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证型,多由肾阳不足,不能温化水液,导致水湿泛滥所致。在这种极端寒冷的环境下,人体阳气最易受损,肾阳一虚,水液代谢失常,就会出现类似高原反应的一系列症状。
《伤寒论》中,张仲景对“阳虚水泛”证有明确的论述:“少阴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为有水气,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呕者,真武汤主之。”
虽然老王的症状并非完全吻合,但核心病机是一致的。真武汤,正是温阳化气、利水渗湿的经典方剂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