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李闲虽然不太相信自己是所谓的天才,但他也不想当一个疯子。
天才说明演员足够专业,疯子则说明演员不够专业。所以如果李闲不能认真的提高自己的水平,那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话,疯子就会是他唯一的结局。
当然说不够专业不是说演技不行。这个不专业,主要指的就是角色的抽离。
之前张柯导演也和他说过类似的话,《人生大事》讲的是一个关于救赎与自我救赎的故事,李闲通过这部电影脱离了之前浑浑噩噩的状态,这当然是一件好事,甚至是张克在酒桌上经常引以为傲的一件事。
但李闲想要在这个圈子里发展,就必然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角色,不可能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么的美好。
那时候又该怎么办?
说白了入戏太深,把一个角色诠释好,那是体验派的必修课程,也仅仅是个基础。
这一派有一个巨大的难点,就在于如何有效的抽离。
比起这一派别的要求,也就是演员应主动感受角色的情绪,而不是冷静的替换表现。主张把自己的感情揉入到角色内部成为艺术的一部分的入门标准。更难的地方就在于角色演绎完成之后,怎样把自己和演绎得角色从精神世界中分割开来。
分割的清清楚楚的那就是天才,分割不清楚的,比如爱情戏演一个爱一个,动情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那就是疯子了。
这还是演个爱情戏,这要演一个变态杀人狂?
所以说,脱不了戏那就是极其不专业的表现。
但现在有个挺悲哀的事情,就是很多人都非常吹捧体验派,什么体验派天下无双,别人演什么想什么,他演什么就是什么。
一定程度上这种说法成立,甚至就连导演都喜欢用这样的演员。
可他们却从来不会讨论这种流派弊端该如何处理。
李闲的老师是一个标准的表现派,从不觉得体验派有吹出来的那么牛批。
甚至他觉得让任何一种表演情绪,或者虚构角色凌驾于演员本身的意识之上,对于演员这个职业是一种侮辱。
身为表现派的拥趸,他坚定不一定认为演员要在内心中先构建出人物形象,然后在演出中准确的用自己的表演替换角色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