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将这第一批七万多人,分散安置到四象都护府辖下的边境开发区域。
具体去向与任务如下:
1. 东海都护府:接收十万。
主要投入未来外海大型人造岛屿的建设工程——当然,岛也得靠这些人去填海造陆、一砖一瓦地建起来。
2. 南部都护府:接收十五万。
该区域正计划兴修一座关乎国计民生的巨型水坝,工程浩大,正愁劳力短缺,拉过去正好填补缺口。
3. 西北都护府:
在各方压力和妥协下,封烈最终极不情愿地接收了十万。
他防区压力本就巨大,直面西域诸国,实在不愿再添变数。
这些平民既厌恶秦国的统治,又渴望南下寻找更好的生活,矛盾重重。
无奈之下,只能安排他们去治理沙漠,植树固沙。
4. 北部都护府:
接收剩余人口。北部地广人稀,尚有容纳空间,具体如何分配至各城镇屯垦,两位统帅还需细化。
把敌国百姓拉来干“苦力”?
听起来似乎严苛且不人道?
秦国方面却认为并非如此。
首先,秦国承诺保障这些人的基本生存:
提供食物、饮水、住所和完善医疗。
对于被分配到东海、南部相对富庶温暖地区的人来说,生活条件甚至可能优于在战火纷飞的乎浑邪故土。
即便是去西北、东北治理风沙或屯垦戍边,其环境也普遍被认为优于漠北苦寒之地。
当然,代价是自由受到限制。
他们将被集中安置在特定城镇或工区,和大部分秦国工人,士兵混在一起,非经允许不得随意离开,除非通过婚姻等途径融入秦国社会。
这是一条漫长的融入之路,意味着他们必须放弃回归故土的幻想,在异国的土地上重建生活。
秦国高层自认在此事上已算“仁至义尽”。
在巨大的战争消耗和后续难民压力下,能为这七万人提供一条生路和相对稳定的安置方案,在他们看来,已是兼顾了现实可行性与一定的人道关怀。
至于更深层次的融合与文化冲突,那将是未来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。
米风这边也终于传来了令人稍感宽慰的消息:经过一夜不眠不休的奋战,收容区的平民全部完成了向地表的转移!
除了几名在之前乎浑邪宪兵残酷殴打中身受重伤、伤势过重的平民,在颠簸转运的艰难过程中没能挺过来,不幸离世外,其余所有平民——总计近七万之众——都已安全抵达地面,被安置在临时扩建的营区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