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辽宁本溪:探索山水与历史交融的魅力之城
本溪,这座位于辽宁省东南部的地级市。它东与吉林省通化市为邻,西与辽阳市接壤,南临丹东市,北靠沈阳市 ,处于东经123°34′—125°46′,北纬40°49′—41°35′之间,是沈丹铁路、沈丹高速的重要枢纽,地理位置十分优越。本溪区域总面积8413.96平方公里 ,呈现出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地面结构,山地面积占80%,耕地面积占8.7%,水面河道面积占11.3%,东部、中部地势较高,南部相对较低。
一、历史的长河:本溪的历史沿革
本溪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、商时期,那时它分别属于青州、营州。战国时期,这里属于燕国辽东郡襄平境内,而如今的桓仁县则属燕国辽东郡外徼,为高夷部族辖地。太子河畔的威宁营战国遗址,是本溪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遗址,见证了这片土地早期的文明。
秦朝统一六国后,本溪市区、本溪县属辽东郡襄平县,桓仁县属辽东郡外微。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,朝代更迭,本溪的归属也多次发生变化。汉代时,本溪市区、本溪县属幽州辽东郡襄平县,而桓仁县在公元前108年被纳入玄菟郡,并且在公元前37年,扶余王子朱蒙在此建立高句丽,其都城纥升骨城就在如今的桓仁县五女山,这座古城遗址至今仍见证着那段历史。
唐朝时期,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后,本溪地区属安东都护府辽城州,后来又属渤海国。宋朝时期,本溪先后被契丹、金统治,其辖区划分也有所变动。元朝时,本溪市区、本溪县属辽阳行省辽阳路,桓仁县先属辽阳行省婆娑府路,后改隶婆娑巡检司。明朝时期,本溪归辽东都指挥使司所辖。
清朝时期,本溪的行政划分较为复杂。1644年,本溪市区、本溪县属于辽阳府,1657年移府盛京,1664年升辽阳县为辽阳州,至1906年本溪县设治前,本溪市区、本溪县分属于奉天府辽阳州、兴京抚民厅、凤凰厅三地。清康熙年间桓仁一带被列为封禁地,1877年设置怀仁县,隶兴京抚民厅。
清末时期,1906年清政府将本溪湖及周围地区分别从辽阳州、兴京厅、凤凰厅辖区内划出,设置本溪县,治所在本溪湖,属奉天府。民国时期,1914年本溪县、桓仁县均隶属于奉天省东边道,1928年改属辽宁。1931年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,本溪县隶属于奉天省,桓仁县隶属于安东省。1939年,伪满政权将本溪湖街、宫原一带从本溪县划出,设置本溪湖市,隶属于奉天省。
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本溪市、本溪县民主政府先后成立,均隶属于辽宁省。1946年国民党军队占据本溪市区,成立国民党本溪湖市政府及本溪县政府,1946年10月1日撤销本溪湖市,将市区并入本溪县。1948年本溪全境解放,成立本溪市人民政府,本溪市、本溪县、桓仁县隶属于安东省。1949年4月,本溪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直辖,本溪县、桓仁县隶属辽东省。1952年9月,本溪县并入本溪市。1953年4月,本溪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,1954年8月改由辽宁省辖,1956年5月重新设置本溪县,由本溪市代管。1959年,桓仁县、本溪县划为本溪市管辖,1966年4月桓仁县改由丹东市管辖,1968年12月又复归本溪市管辖。1992年7月25日,国务院批准本溪市为“较大的市”,本溪从此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。
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,本溪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和朝代变迁,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,如五女山山城遗址,它是高句丽第一代王城,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还有本溪庙后山人类遗址,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,被称为中国“东北第一人”的故乡 ,为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。
二、多彩的文化:本溪的文化脉络
本溪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,主要民族有汉族、满族、朝鲜族等,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,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。
满族文化在本溪有着深厚的底蕴。满族是本溪的世居民族之一,他们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。满族的传统服饰、饮食、建筑等都独具特色。例如,满族的旗袍以其优美的线条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;满族的饮食中,萨其马、粘豆包等点心深受人们喜爱;满族的建筑风格,如四合院式的住宅,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居住文化。此外,满族的传统节日,如颁金节,是满族人民庆祝自己民族诞生的重要节日,节日期间,人们身着盛装,举行各种庆祝活动,载歌载舞,热闹非凡。
本溪的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。本溪剪纸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题材内容而闻名,剪纸作品多以满族的生活、传说、神话为素材,线条粗犷有力,造型质朴夸张,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。本溪社火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,它融合了音乐、舞蹈、杂技、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,通常在春节、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举行。社火表演队伍庞大,阵容壮观,有舞龙、舞狮、高跷、旱船等各种表演形式,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服装,脸上画着夸张的脸谱,在热闹的锣鼓声中尽情表演,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