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我站在观测塔的主控台前,指尖轻轻滑过全息投影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。绿源星、赤壤星、蓝月星……每一个星球的生态异常都像是一道未解的谜题,等待我们去揭开。
“所有数据已经导入系统。”小周的声音从背后传来,“但整理起来确实有点麻烦。”
我点头:“先分类,把植被、水源、大气、土壤这四个大项分开处理。”
顾柏舟站在一旁,手里拿着一份纸质报告——在这个几乎全面数字化的时代,他依旧喜欢用纸笔记录一些关键信息。他翻到一页,皱眉道:“我在老家那片田地里,曾经见过一种草,它会在夜里‘呼吸’,根系会吸收空气中的湿气,还能净化土壤。”
我转头看他:“你说的是什么草?”
“就是很普通的野草,小时候在田埂边常见。”他回忆着,“那时候不懂,现在想想,或许它对环境有某种调节作用。”
我心中一动,立刻调出系统数据库,搜索相关关键词。果然,在植物修复模块中,有一类被称为“生物调节型植物”的条目,它们能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影响周围环境,比如改善土壤酸碱度、提升地下水循环效率等。
“这可能是个突破口。”我说,“你能不能详细描述一下那种草的样子和生长环境?”
他点点头,开始画图示意,一边画一边解释:“叶子细长,边缘带锯齿,根茎发达,最喜欢长在潮湿又排水不畅的地方。”
我将他的描述录入系统,并标记为“重点观察对象”。
与此同时,技术组那边也完成了初步的数据整合。
“绿源星的植被覆盖率下降,主要是因为超级作物的根系过于密集,导致原有植物群落无法竞争生存空间。”小周指着图表说,“而赤壤星的水体污染,则与种植区附近的金属粒子释放有关,这些粒子来自我们用于能量供给的晶体残留。”
我眉头紧锁:“也就是说,我们的种植方式,正在无意间破坏这些星球原有的生态系统。”
“是的。”小周点头,“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缓解这个问题。”
“怎么做?”
“轮作制度。”他说,“不同作物交替种植,可以避免单一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,同时引入本地植物进行共生栽培,也许能恢复部分生态平衡。”
我沉思片刻,随后打开系统中的“农业种植管理”模块,调出轮作模拟模型。屏幕上立即出现了一个动态变化的种植周期表,显示不同作物搭配下的土壤健康指数变化趋势。
“这个模型不错。”我赞许道,“我们可以先在绿源星的小范围区域做试点。”
接下来,我们将水资源利用与废物处理的问题提上议程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