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这些要求听着繁杂,对重工工坊而言却不算难事。
研究院里早已人才济济,尤其是王徵,近来科技天赋如火山喷发般炽热,那些曾在图纸上盘旋的奇思妙想,如今借着工坊的炉火与机床,正一个个落地成真。
越是沉浸在发明创造中,他眼中的光芒便越盛,那股废寝忘食的疯魔劲头,竟与研药工坊里那些状若疯魔的工匠们如出一辙——
在科技海洋的热忱里,知识与智慧正迸发出最耀眼的火花。
研究院里像王徵这样藏龙卧虎的科技天才,足有十几位。
过去他们空有奇思妙想,却总困于材料匮乏、工艺不足,许多念头只能烂在草稿纸上。
直到鲁总监坐镇工坊,一手抓技术改良,一手保资源供给,这群“怪人”才终于有了施展的舞台。
再加上乾德皇帝那句“哪怕暂时无用,试错亦是收获”的鼓励,研究院里便时常冒出些看似莫名其妙的造物——
谁也说不准,眼下这些“废品”经几番改良,会不会某天就成了改变时代的利器。
华夏的巧思本就源远流长。
先秦时代公输班的机关术、墨家的器械理论,多少记载于古籍中的精妙构想,曾因战乱失传、因工艺断层而蒙尘。
如今经历代工匠注解修补,又在研究院的炉火与图纸间重获新生。
比如他们复原的云梯,竟不知用了何种平衡之术,无需地面支撑便能直直伸向高空,远远望去如凭空生长的天梯,唬得不少人啧啧称奇。
可真要让兵士攀爬,脚下稍一用力,平衡便瞬间崩塌,整架云梯摇摇晃晃直往下倒,终究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。
还有那提水装置,硬是绕开了虹吸原理,全靠层层嵌套的铜管、木管咬合传动,竟真能将低处的水引向数丈高的台面。
只可惜这装置娇气得很,必须在静水环境中使用,稍有风浪扰动,水流便立刻中断,在田间地头根本派不上用场。
更有趣的是一架自走车。
没有牲畜牵引,也无蒸汽驱动,只靠人手拨动顶端的大齿轮盘,齿轮由大到小层层咬合,最终带动底部的小轮转动,竟真能“自走”起来。
只是那速度慢得可怜,人慢悠悠散步都能轻松追上,除了供人把玩片刻,实在找不出半分实用价值,活脱脱一件鸡肋玩意儿。
不过失败中总有惊喜。
研究院的角落里,还堆着些连发明者自己都没摸透用途的奇妙造物:
有能随温度开合的铜制叶片,有转动时会发出规律声响的齿轮组,还有能将微光聚成一点的琉璃镜……
它们此刻静静躺在那里,蒙着薄薄的灰尘,却在等待某个被需要的时刻,突然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彩。
毕竟,许多改变世界的发明,最初都源于一场看似无用的探索。
研究院里的奇思妙想中,玻璃丝的诞生堪称意外之喜。
工匠们先是拉出细如发丝的玻璃纤维,又用树胶为其裹上一层薄薄的保护膜,再将这些晶莹的细丝编织成绳——
谁知这看似脆弱的玻璃绳竟意外柔韧,拉扯时富有张力,弯折数次也不易断裂。
后来有人尝试在琉璃原料中添加不同矿物质,竟让玻璃绳的韧性更上一层楼,只是这群埋头研究的匠人左看右看,也想不出这亮晶晶的绳子该用在何处。
直到朱有建瞧见这捆玻璃绳,眼中顿时亮起了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