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扬州瘦西湖畔的听涛阁一改往日的盐商聚会喧嚣,檐角悬挂的青铜算盘风铃在风中叮咚作响,与远处蒸汽织机的轰鸣形成奇妙和鸣。汪兆铭捏着景德镇送来的玻璃样品,透明茶盏中倒映着他眉间的川字纹 —— 作为前汪家盐号的继承人,他刚从苏州回来,目睹了卫琳琅主持的丝绸工厂如何用蒸汽动力让绸缎产量激增三成。
"东家,卫主事派人送来了《新兴产业招股章程》。" 账房先生老周捧着烫金文书,封面上的北斗纹火漆印还带着温热,"这次是玻璃工坊,说是用西洋窑炉烧制,能透见人影的那种。"
汪兆铭的手指划过章程里的 "官督商办,三七分利" 条款,忽然想起三年前抄家时,听涛阁地窖里那三十万两充公的银票。他望向湖面上漂浮的玻璃灯盏,烛火在透明罩子里稳定燃烧,不像从前的油纸灯遇风即灭。"去把扬州十二家盐商的帖子发出去," 他忽然扯了扯领口的算筹纹缎带,"就说听涛阁要开转型茶会。"
五日后的茶会,十二名盐商代表围坐在听涛阁的楠木圆桌旁,面前摆放着天工院特制的玻璃茶碗。卫琳琅身着月白商官服,袖摆绣着运河与齿轮交织的纹样,指尖轻点着水晶沙盘:"诸位请看,这是长江沿岸的玻璃工坊选址。" 她用算筹在沙盘上划出三条红线,"南京的紫金山有石英矿,镇江的运河段可通漕运,扬州的工匠能改良琉璃工艺。"
盐商之首陈继祖敲了敲茶碗,清脆的响声中带着质疑:"卫主事,我们卖盐卖了三代人,如今要去烧玻璃?窑炉火候把控比盐灶难十倍!" 他的目光扫过汪兆铭,"何况当年汪家......"
"当年汪家错在勾结外敌," 汪兆铭突然开口,从袖中取出苏州带回的蒸汽织机图纸,"但如今的玻璃工坊,有天工院的技师驻厂指导。" 他指向图纸角落的苗文标注,"贵州的阿朵主事送来配方,用苗疆的石英砂混合苏州的纯碱,能让玻璃透光率提升两成。"
卫琳琅适时展开《盐商转型扶持政策》:"凡转型的盐商,可优先获得皇家银行的低息贷款,子女能进入商学馆学习。" 她忽然望向窗外,瘦西湖的画舫上,乐户们正在表演新编的《盐商新唱》,"更重要的是,玻璃制品已纳入《万国通商名录》,波斯商人愿用战马换我们的玻璃镜。"
真正的转机在夏至。汪兆铭带着陈继祖等人走进天工院的玻璃实验室,陈墨竹正在调试高温窑炉。耐火砖垒砌的炉体上,用朱砂绘着八卦降温图,与西洋的温度计相映成趣。"温度控制分十二时辰," 陈墨竹用算筹拨弄着齿轮阀门,"子时开巽位,午时调离宫,比你们的盐灶火侯更精准。"
当第一块透明玻璃从窑炉中取出,阳光穿过玻璃在青砖上投下七彩光斑。陈继祖忽然想起去年在广州见过的洋商货船,船舱里的玻璃器皿售价是同体积瓷器的五倍。他摸着玻璃边缘的磨砂北斗纹标记,忽然低声对汪兆铭说:"兆铭,咱们的盐引如今只能赚辛苦钱,这玻璃......"
八月中秋,扬州玻璃工坊的奠基仪式上,汪兆铭亲手埋下第一块刻有盐商与女官联名的基石。卫琳琅带来的贺礼是一套蒸汽抽水机模型,底座刻着 "盐卤化晶,琉璃成器" 八字。当工人们将从盐场淘汰的晒盐铁锅改造成熔炉内胆,围观的百姓忽然发现,那些曾被视为 "盐商标志" 的铁锅,此刻正焕发新的光彩。
真正的挑战在技术磨合。玻璃工坊的窑炉首次点火便遇难题:西洋图纸上的耐火材料在江南潮湿气候中开裂。汪兆铭心急如焚时,卫琳琅带着苗疆匠人赶到,用糯米浆混合石灰的古法工艺修补炉体,竟比西洋的石棉更耐高温。"当年我们熬制苗药,用的就是这种耐火灶。" 阿莎的银饰在炉火中闪烁,"火与土的学问,中西方终究是相通的。"
冬至前夜,首批玻璃镜运往广州。汪兆铭特意在镜面边缘蚀刻了瘦西湖的五亭桥图案,背面用鎏金刻着 "扬州造" 三字。当这些镜子出现在十三行的商馆,英国商人威廉?史密斯的眼睛亮了:"比威尼斯的镜子更清晰,图案还带着东方韵味。" 他当场签下五千面的订单,付款方式竟是用最新的珍妮纺纱机图纸交换。
盐商转型的蝴蝶效应迅速扩散。陈继祖在镇江开设的丝绸工厂,引进苏州女织工改良提花程序,将波斯纹样与苏绣结合,制成的 "中西合璧缎" 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宫廷专供。他还效仿玻璃工坊,在织机上镌刻盐商的算盘纹与女官的算筹纹,寓意 "算筹拨响商路通"。
最让林璃欣慰的是盐商的观念转变。当汪兆铭主动提出在玻璃工坊设立女子学徒班,卫琳琅在招生简章上看到他亲手添加的批注:"昔时盐场不许女子踏足,今日炉前可见巾帼。" 首批二十名女学徒中,有曾在盐灶旁打杂的灶户之女,如今却能精准调配玻璃着色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