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一剂理中汤,化开十年寒——岐大夫妙手治痰饮
一、心下堵闷三月余,遍访名医皆无功
暮春时节,梧桐叶刚抽出新芽,岐仁堂的铜铃便被晨风吹得叮当作响。我坐在诊室里整理《脾胃论》的抄本,忽见门口挤进来一个身形佝偻的妇人,头发灰白,面容蜡黄,扶着门框直喘气。
"岐大夫,您快救救我老伴儿吧!"跟在后面的男人急得直搓手,"她这三个月来吃不下饭,胸口像压着块大石头,夜里睡觉都得半坐着,不然喘不过气来。"
我赶忙起身扶住妇人,触到她冰凉的手,脉象沉细如游丝。抬眼望去,她舌苔白腻,不时吐出清稀的痰涎,衣襟前已经洇湿了一片。
"王婶,您慢慢说。"我扶她坐下,倒了杯温姜茶,"这病是怎么起的?"
王婶捧着茶杯,手指微微发抖:"年初我在菜市场贪凉吃了碗冰粉,当晚就觉得胃胀得难受。后来找了几个大夫,有的说我气滞,开了一堆理气药;有的说我脾虚,让我吃补药。可越吃越不对劲,现在连下床都费劲了......"
我点点头,想起《金匮要略》里说"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",又观她吐清涎、脉沉细,分明是寒饮凝结之象。但需仔细鉴别,若误用清热化痰之剂,必使寒邪更盛。
"王婶,您觉得胸口堵得慌,是不是像有团冰疙瘩在胃里?"我轻声问道。
王婶眼睛一亮:"对对对!就像冬天水缸里结的冰碴子,又凉又硬。"
这时,窗外传来嘈杂的人声。原来附近工地的工人听说岐仁堂来了个治不好的病人,都围过来看热闹。人群中有人嘀咕:"西医都治不好,中医能行吗?"
我没有理会,继续问诊:"王婶,您夜里咳嗽吗?痰是什么颜色?"
"咳得厉害,痰像清水一样,有时候还带着泡沫。"王婶说着,又咳出几口清涎。
我心中有数了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"饮发于中,上迫于肺。"寒饮停聚胃脘,上犯于肺,故见气短咳喘;脾阳不振,运化失常,故食欲不振。此证当温阳化饮,健脾和胃。
二、岐大夫辨证施妙手,理饮汤化寒饮
"王婶,您这是寒饮凝结,得用温药化开。"我铺开纸笔,"我给您开个方子,叫理饮汤。方中干姜温中散寒,白术健脾燥湿,桂枝温通阳气,茯苓利水渗湿,白芍敛阴和营,橘红、厚朴理气化痰,炙甘草调和诸药。"
说到这里,我加重了语气:"干姜得用21克,您病久脾胃虚寒严重,非大剂温阳不可。"
人群中有人惊呼:"干姜那么辣,吃多了会不会上火?"
我笑了笑:"《神农本草经》说干姜'温中,逐风湿痹'。王婶体内寒湿太重,正需要这股热力化开坚冰。就像冬天河里结冰,得用太阳晒、暖气烘,冰才会化。"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