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秘鲁橡胶林的硝烟刚散,阿铁就带着工匠们在林间搭起了“临时工坊”。蒸汽船运来的齿轮零件堆了半亩地,他让人把秘鲁部落的橡胶树汁加热,混进铁矿砂,竟造出了防滑的“橡胶铁砧”——砸钉子时纹丝不动,秘鲁铁匠摸着砧面,说比石头的还顺手。
“这才叫‘你有我有,越混越有’。”赵武看着工匠们教秘鲁人锻打,突然指着海面上的帆影笑,“说曹操,曹操到。”来的是葡萄牙人的“求和船”,挂着白旗,甲板上堆着红木和香料,却不见之前的军官——换成了个戴眼镜的“学者”,自称是来“学习技艺”的。
林远让人把学者领到临时工坊,阿铁正在教秘鲁人做齿轮。学者掏出纸笔,假装记笔记,眼睛却直瞟熔炉的温度表。石头故意把硫磺钢料和普通铁料混在一起,说“炼钢得掺点‘雨林土’”,学者赶紧记下,却没看见石头冲阿铁眨眼睛——那土其实是普通的红泥。
葡萄牙人没放弃。求和船刚走,新明区就传来消息:他们在南美东海岸建了座“仿造工坊”,照着偷记的图纸打铁,却总把齿轮做得歪歪扭扭。老陈去看了趟,回来笑得直不起腰:“他们用红木当燃料,说‘北美的钢用红木炼’,结果炼出的铁一碰就碎,还以为是没加‘雨林土’。”
这边的“两洲工坊”却越办越红火。北美派来的工匠教秘鲁人炼钢、制皂,秘鲁人则教他们在橡胶林里架“空中通道”(用藤蔓和钢条编的吊桥,比地面运输快)。有次暴雨冲断了路,吊桥硬是把十箱硫磺皂送过了河,林远让人把这事用电报发回西境,附言:“藤蔓缠钢条,比铁链还韧。”
西境工匠村的“少年匠师班”出了个奇事。石头的徒弟——个叫“铁蛋”的移民孩子,把部落的“响箭”(箭头带孔,飞行时会响)和齿轮结合,做出了“报警箭”:射向天空会发出哨音,落地后齿轮转动,能带动小旗竖起。这箭在“北门锁钥”堡垒试放时,三里外都能听见,陈大人当场奖了他一柄迷你精工斧,斧柄刻着“小匠才”。
防范成了日常的乐事。葡萄牙的“学者”又来了两次,每次都想偷学新技艺,每次都被“忽悠”。他记下了“橡胶铁砧”的做法,却不知关键在橡胶的硫化时间;抄走了“报警箭”的图纸,却漏看了箭头的角度——回去仿造,箭要么飞不远,要么不响,成了两洲工坊的笑谈。
这日,秘鲁酋长带着部落工匠,扛着一根“镇林木”来拜访——这是根千年橡胶树的树干,被雷电劈过却没倒,他们说“这树认朋友”。林远让人把树干运回西境,王工匠剖开一看,树心竟凝结成了天然的“硬橡胶”,正好做蒸汽机车的密封圈,比人工做的还耐用。
“你看,连树都知道帮朋友。”林远摸着树心的硬橡胶,突然对吴兑说,“该给两洲工坊立个规矩了。”两人合计出“三不教”:不教硫磺钢的淬火温度,不教硫酸的配比,不教齿轮的精确尺寸——“留三分压箱底,不是小气,是让他们知道,想学真本事,得拿出真诚意。”
葡萄牙人的“仿造工坊”最终成了笑话。他们花了半年,造出的“齿轮弩”射程还没普通弓箭远,红木燃料倒烧了不少,据说首领气得把眼镜都摔了。而北美的蒸汽船却每月来一次南美,运来钢料,运走橡胶,甲板上总坐着几个互教语言的少年——北美孩子学部落话,秘鲁孩子学算术,比图纸上的齿轮转得还合拍。
夕阳下,两洲工坊的烟囱和橡胶林的炊烟混在一起。阿铁教秘鲁人用“报警箭”传递信号,铁蛋和秘鲁少年比赛谁的齿轮转得久,赵武和酋长坐在吊桥上喝酒,酒壶是用葡萄牙人留下的黄铜盒改的。林远望着这景象,突然觉得,所谓“防线”,早不是堡垒和炮舰了——是工坊里的叮当声,是吊桥上的笑谈声,是少年们你教我一句、我教你一句的嘟囔声。
“下个月,让铁蛋和秘鲁少年一起去新明区。”陈大人的声音带着期待,“让他们看看更大的世界,回来画更好的图。”
海风吹过,带着橡胶和钢铁的味道,还有少年们清脆的笑声。林远知道,这些笑声里藏着比齿轮更精密的东西——是你信我一分,我敬你一寸,是两洲土地上慢慢长出来的,谁也拆不散的联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