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硝烟散尽的第三月,林远带着勘探队和部落向导,在红鲑河入海口搭起了“两洲测绘棚”。棚中央铺着张三丈长的兽皮地图,用木炭勾勒出北美的山脉、河流——西有落基山(部落叫“铁脊山”),东有阿巴拉契亚山(“绿屏山”),中间是红鲑河谷、大湖平原;南美的轮廓也渐渐清晰,安第斯山脉像道高墙,亚马逊河(“万水母”)蜿蜒其间,秘鲁橡胶林正处在两洲航道的枢纽。
“开发得按山河的性子来。”林远用炭笔在地图上画圈,“北美有铁有煤,就建‘钢铁脊梁’;南美有橡胶有药材,就建‘资源腹心’,两洲用钢舰航道串起来。”
北美按“三带布局”动工:
- 钢铁带:以铁脊山为中心,西境工业区为起点,向北延伸至大湖铜矿,向南连接红鲑河谷的煤矿,铺双轨铁路(比单轨能多运三成钢),李匠头带着工匠在沿线建了五座高炉,用铁脊山的焦煤炼钢,日产硫磺钢百吨,一半铸炮舰零件,一半运新明区。
- 农业带:在绿屏山以东的平原,推广“稻棉轮作”,山东农匠教部落人种抗旱稻,石溪部落的老农用“草木灰肥田法”(比化肥省成本),亩产比红鲑河谷还高,共益仓的稻米堆成了山。
- 化工带:沙湖以西的硫磺矿旁,建了座“大化工坊”,用铅室法大规模制硫酸(每月百桶),除了炼钢除杂,还能和南美运来的橡胶反应,制成“硬橡胶”(做电缆绝缘层),电报线从此能铺到雨林深处。
南美按“两线推进”展开:
- 橡胶线:从秘鲁橡胶林向北,沿亚马逊河建采集站,用蒸汽船运橡胶(比独木舟快十倍),每个站配硫磺皂工坊(防疫病),秘鲁部落的青年成了“采胶能手”,按产量领钢斧、玻璃珠,比打猎划算。
- 矿产线:安第斯山脉发现银矿、锡矿,林远派王工匠带“跨族匠队”去建冶炼坊,用北美运来的焦炭炼银(纯度更高),锡则运回北美(和铜合炼青铜),银锭成了两洲贸易的硬通货,比红木还抢手。
两洲的联结靠“双航道”:
- 海上:蒸汽钢舰“跨洋号”“共荣号”每月往返,运钢铁换橡胶,运硫酸换银锭,甲板上总坐着互学语言的工匠——北美匠人学南美部落话,南美匠人学算术,账本都用双语写。
- 陆上:从北美绿屏山修驿道,翻过山就是南美安第斯山的山脚,沿途设“中继站”(带铁匠铺、驿站),印第安营士兵和秘鲁部落人轮流守站,盐粒的弟弟就在其中一个站当哨长,说“站里的铜铃,两边的人都听得懂”。
新明区的王守仁发来嘉奖令,还派了五十名化工、冶金专家,带来《天工开物》的新注本(增补了两洲矿产特性)。陈大人把专家安排在“两洲学堂”,教学生算“高炉产量”“航道成本”,黑板上的公式旁,总画着山河简图——“算不清山河账,炼不出好钢”。
防范未然的“纵深防线”更严实了:
- 北美铁脊山的隘口,建了“钢铁堡垒”,墙厚三尺(双层钢夹混凝土),炮位能旋转(覆盖所有方向),储备的炮弹够打三月。
- 南美亚马逊河的河口,沉了“水下铁网”(用硬橡胶包裹铁丝),平时不影响通航,遇敌船就拉网,木船闯进来准搁浅。
- 两洲的电报线连了网,“滴滴”的电流声里,既有“钢产量”“橡胶数”,也有“敌船动向”,林远在连湾港的指挥棚里,看电报就能调两洲的兵、坊、船。
这日,大化工坊的第一千桶硫酸出坊,李匠头让人装桶时,特意在桶上画了铁脊山和安第斯山,中间用钢缆连着。陈大人在桶上题字:“钢为骨,胶为筋,两洲一体,天下可通。”这话被刻在两洲学堂的门楣上,比任何盟约都管用。
林远站在兽皮地图前,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——高炉、工坊、驿站、航道,像张巨大的网,把两洲的山河、人心都网在了一起。他突然明白,所谓“有序开发”,不是把土地划成块,是让钢铁顺着矿脉走,橡胶跟着航道流,人伴着技艺聚,最后连成谁也拆不散的整体。
“下个月,派少年匠师班去南美。”林远对陈大人说,“让他们看看安第斯山的银矿,摸摸亚马逊河的橡胶树,才懂这地图上的每笔,都得用脚踩实了。”
远处,大化工坊的烟囱冒着白烟,蒸汽钢舰的汽笛声从港口传来,电报线的“滴滴”声和工坊的叮当声混在一起,像首两洲合奏的曲子。林远知道,这些声音里藏着比战争更有力的东西——当钢铁洪流能跨山越海,当化工技艺能改土换地,当两洲的人都指着同一张地图说“这是咱家”,任何风雨都掀不翻这艘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