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红鲑河的春汛刚过,大明本土的“征远号”远洋舰就驶入了连湾港。这艘舰的龙骨用的是北美铁脊山的硫磺钢,甲板铺着南美橡胶木(防蛀),连炮座的螺栓都带着“西境工坊”的印记——李匠头一眼就认出,那是他改良的“防滑纹螺栓”。舰长高喊着“大明水师,参见林将军”,声音震得码头的铜铃都响了。
这是第一艘“两洲造”的本土舰。舰身铭牌上刻着一行小字:“铁出北美,木出南美,匠出两洲”,随舰来的工部官员说,朝廷要再订十艘,“用两洲的料,造大明的舰,护万里海疆”。林远让人把铭牌拓下来,贴在两洲学堂的墙上,铁蛋盯着拓片说:“这字比咱的齿轮还硬。”
北美技艺开始“回流”大明。李匠头改良的“煤铁混炼法”被编入《工部新技》,山东老匠师的“矿石辨识术”成了太学“格物课”的教材,连石溪部落的“草木灰肥田法”都传到了江南——据说亩产比以前高了两成,农人们在田边立了块“西境肥田碑”。
南美资源也顺着航线往本土涌。秘鲁的橡胶成了江南织坊的“新宠”,和桑蚕丝混纺成“胶绸”,做成的雨披能挡暴雨;安第斯山的白银被铸成“两洲通宝”,背面刻着铁脊山和橡胶林的图案,在大明流通时,商人们都爱挑这钱,说“带着两洲的力气”。
两洲的“备战场”更见规模。铁脊山的钢料库又扩了三倍,山洞里码着的钢锭能造五十艘舰;南美橡胶窖的石板底铺上了北美运来的桐油布(更防潮),储备的硬橡胶够裹遍大明所有电报线。最绝的是“技艺储备”——陈大人让人把两洲工匠的秘方刻在铜板上,分藏在北美山洞、南美石窖和新明区仓库,“就算一处丢了,还有两处能传下去”。
防范的网撒向了远洋。“征远号”的水兵留在连湾港,教北美水师“远海了望术”(用六分仪测纬度);赵武则派盐粒带着印第安营精锐,跟着舰返回本土,“学大明水师的阵法,再教他们雨林伏击术”。盐粒临走时,往包里塞了把“双柄斧”(一边刻着北美军徽,一边刻着部落图腾),说“见斧如见两洲人”。
两洲交易所的黑板上,新添了“舰用物资”的价目:“一吨硫磺钢=一门舰炮坯=二十担橡胶木”。黑松林部落的“活算盘”老人,用三船海獭皮换了半船钢料,转手卖给“征远号”的补给队,赚的钱够给部落青年每人买柄精工斧。他摸着算盘珠子笑:“这账算得,比猎熊还值。”
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子混在商队里,想偷学“两洲造舰术”。他们假装买钢料,却总打听“螺栓的淬火温度”“橡胶木的防腐法”。林远让人在交易时故意“露破绽”——卖的钢料掺了少量普通铁(表面看不出来),说“这是‘舰用特供’”。结果他们运回本土仿造,舰炮刚试射就炸了膛,成了水师的笑谈。
少年匠师班的孩子们跟着“征远号”去了趟新明区。铁蛋在那里见到了大明的织坊,江南工匠用北美钢做的织机,比木机快三倍,织出的“胶绸”上,竟织着橡胶林和铁脊山的图案。他突然明白,所谓“血脉”,早不是单向的流动——北美钢撑着大明的舰,南美胶裹着本土的线,两洲的技艺早像齿轮一样,咬在了一起。
这日,“征远号”返航时,带走了三样东西:十吨硫磺钢(造新舰龙骨)、两箱“两洲通宝”(试发行)、一本《两洲技艺图谱》(李匠头亲手画的,从采矿到造舰全有)。林远站在码头送行,看着舰影消失在海平面,突然觉得两洲的土地,早成了大明的“远肢”——虽隔万里,血脉却一刻不停地连着。
“下个月,咱造自己的‘两洲舰’。”陈大人指着图纸说,“比‘征远号’多装两门炮,用咱的齿轮弩当辅武器。”图纸上,舰首画着铁脊山,舰尾刻着橡胶林,像头游弋在两洋间的巨兽。
夕阳把连湾港的钢舰影子拉得很长,码头的铜铃还在响,两洲交易所的算盘声混着工坊的锤声,像支越唱越响的歌。林远知道,这歌声里藏着最坚实的防线——当大明的舰带着两洲的印记劈波斩浪,当两洲的土地源源不断输送着力量,任何想断这血脉的人,都将被巨浪吞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