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傍晚六点,夕阳把设计院会议室的玻璃幕墙染成蜂蜜色。赵环推开会议室门时,郭静正蹲在长桌旁,将三块陶土面板排成弧形。她穿着沾满白灰的工装裤,发尾别着支铅笔,听见脚步声便仰头笑:“刚从窑里出的第三批样品,釉色比前两次沉些。”
赵环走过去,指尖叩了叩陶板边缘。陶土特有的温润质感透过指腹漫上来,表面是郭静特意做的冰裂纹,细如蛛丝的纹路里渗着浅赭色釉料,像被岁月浸过的老墙。“含水率测过了?”他问,声音里还带着刚结束视频会议的微哑。
“下午在工作室测的,6.3%,符合你给的建筑材料标准。”郭静递过一张手写表格,纸页边缘沾着几点陶泥,“但你得看这个——”她翻过表格,背面画着几排小图,是不同角度的光线穿过裂纹时的阴影效果,“我在窑里调整了三次窑变温度,想让面板在上午十点的阳光里,能映出类似老槐树影的光斑。”
赵环的目光落在图纸上。他认得这种笔触,郭静画陶艺草图时总爱用虚线勾勒光影,像在给泥土写情书。他从公文包里抽出一卷CAD图纸,摊开在陶板旁。会议室长桌瞬间成了微观战场:左边是建筑设计师的理性王国,标注着精确到毫米的墙面承重参数、龙骨间距、预埋件位置;右边是陶艺家的感性疆域,陶板上的手捏痕迹还带着体温,釉色在夕阳下流动如凝固的晚霞。
“甲方要求下周三前确定最终方案。”赵环指着图纸上的会议室剖面图,“北墙这面弧形背景墙,原设计用钛锌板,但你上次说,想让参会者抬头时能看到‘有呼吸感的肌理’。”他顿了顿,指尖划过图纸上的弧线,“现在的问题是,陶板单块重量12.7公斤,比钛锌板重三倍,龙骨必须做加强处理。”
郭静拿起一块陶板,侧着看阳光如何从裂纹里漏出细碎的金点。“我算过,”她忽然说,“每块板的受力点都避开了釉色最厚的地方,那些凸起的手工纹路其实是中空的——就像你设计的混凝土蜂巢结构,看着厚重,其实自重很轻。”她用铅笔在陶板背面画了个简易受力图,线条歪歪扭扭,却精准圈出三个应力集中区,“这里,这里,还有这里,可以打孔固定,不会裂。”
赵环挑眉。他见过无数工程师画的受力分析图,却第一次觉得铅笔画在陶土上的线条如此生动。他掏出手机,调出建筑模型的BIM演示动画:“龙骨用304不锈钢,间距控制在400mm,预埋件做L型转接件。”屏幕上,虚拟的陶板一块块嵌进墙面,光影随着时间轴流动,“但接缝处理得改。你原来想用同色陶泥填缝,可会议室内湿度变化大,陶泥会吸潮膨胀。”
郭静忽然笑出声:“你记得我们在景德镇看的古窑吗?那些明代青花瓷的拼接缝,是用糯米灰浆混着瓷粉填的,既防水又透气。”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小陶罐,倒出些米白色粉末,“我试了三个月,用糯米浆混陶土细粉,干燥后强度能达到M5砂浆标准,而且颜色和陶板几乎一致。”
赵环捏起一点粉末,指尖碾了碾。粉末细如尘埃,带着淡淡的米香,像把江南的春天揉碎在了里面。他忽然想起上周深夜,郭静在厨房煮糯米粥,说是要做“建筑实验”,当时他还笑她把陶艺坊搬进了厨房。原来那些咕嘟冒泡的白粥,早被她悄悄转化成了连接泥土与钢铁的秘密配方。
“施工队明天过来复核预埋件位置。”赵环在图纸上圈出几个坐标,“但陶板的安装顺序得按你的意思来。你说要‘像水流过石头’,具体怎么排?”
郭静站起身,走到墙边比划。夕阳把她的影子投在白墙上,像片舒展的陶泥。“从左到右,釉色要从浅黄过渡到深褐,就像从黎明到黄昏。”她指着陶板上的纹路,“而且每块板的冰裂纹走向得错开,不能平行——你设计的美术馆穹顶不也这样吗?星轨的弧度没有完全重复的。”
赵环看着她的侧脸。她谈论陶板时的神情,和他讲解结构力学时一模一样:眼里有光,指尖有方向,仿佛那些沉默的材料都在她掌心活了过来。他忽然伸手,从公文包里拿出个小本子,翻到某页推给她。那是他画的龙骨节点详图,旁边用铅笔写着几行小字:“建议陶板留2mm伸缩缝,允许±0.5mm误差——保留手工安装的呼吸感。”
郭静的指尖抚过那行字,忽然抬头看他。会议室的玻璃幕墙外,晚霞正一点点沉下去,远处的塔吊吊着最后一缕金光。“赵环,”她轻声说,“你知道吗?建筑规范里的误差范围,在我这里是陶土和时间对话的空隙。”
这时,会议室门被推开,施工队的张工探进头:“赵工,预埋件的材料单签好了吗?”他看见桌上的陶板,愣了愣,“这就是郭老师做的样品?摸着比瓷砖温乎多了。”
郭静拿起一块陶板递过去:“陶土会呼吸,夏天吸潮气,冬天放热。”她指尖敲了敲板心,“这里面混了工地挖出来的老土,烧的时候特意留了几个小气孔——就像给墙面装了隐形的呼吸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