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玉米苗进入拔节期的第三天,茎秆顶端的生长点像被唤醒的弹簧,每天以 3 厘米的速度蹿高,叶鞘包裹的茎节间露出淡绿色的环痕,每个环痕的间距遵循数学新宇宙的斐波那契数列 ——1、2、3、5、8 厘米,界域钥匙碎片贴近茎秆时,碎片的银光让这些环痕在阳光下显露出能量流动的轨迹。
莱娅的平板电脑架在三脚架上,屏幕上的 “玉米拔节监测系统” 正实时刷新数据:当前株高 112 厘米(比苗期增长 348%),茎粗 1.8 厘米(比苗期增加 125%),叶面积指数 2.8(光能利用率 65%)。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标注出茎秆生长速度最快的区域,这些地方的土壤速效氮含量保持在 120mg/kg,能量流响应强度 91%。“必须保证氮肥供应。” 她调出施肥计划表,“今天就得追施尿素,每亩 15 公斤,沟施深度 10 厘米,不能撒在地表,去年有块地撒施尿素,挥发损失了 30%。”
虎娃推着追肥机走进玉米地,机器的施肥管入土深度精确到 10 厘米,行距与玉米种植行完全吻合,肥料下落的速度通过齿轮控制,确保每亩地的施肥量不多不少正好 15 公斤。追肥机驶过的田垄,土表留下整齐的浅沟,覆土厚度 3 厘米(既能防止肥料挥发,又不影响根系吸收)。光丝捕虫网掠过追肥后的土壤时,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,这样的施肥方式能让氮素利用率达到 68%,比撒施提高 23%。“这活儿跟打针似的。” 他擦了把额头的汗,“得把养分直接送到根旁边,去年手撒的肥料,不少被雨水冲跑了,白浪费钱。”
李大爷带着几个老年学员在玉米地进行中耕培土,锄头入土的角度 45 度,培土高度 20 厘米(刚好覆盖玉米基部 3 个茎节),培起的土垄截面呈等腰梯形,下底宽 30 厘米,上底宽 15 厘米。“培土能抗倒伏。” 他用锄头把土垄拍实,“就像给玉米加了道‘护腰’,去年没培土的地块,一场大风刮倒了两成,培土的基本没倒。” 他的拐杖靠在田埂上,杖头的能量符号在阳光下闪烁,与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生共振。
王婶提着竹篮在玉米地拔除杂草,此时的杂草已经长到 30 厘米高,根系与玉米争夺养分的能力增强了 50%。她的手指在玉米茎秆间灵活游走,拔草时特意将杂草根系全部带出,避免残留的根须重新发芽。篮子里的马唐草和牛筋草很快堆成了小山,这些杂草将被带回谷仓,切碎后加入堆肥堆 —— 它们的纤维含量 45%,是优质的堆肥原料。“拔节期的草最‘凶’。” 她把杂草扔进篮子,“三天不除就比苗高,去年有块地没及时除草,玉米叶片发黄,茎秆细弱,就是被草抢了养分。”
翡翠星云守护者的藤蔓已经爬到玉米地边缘,叶片上的能量感应装置闪烁着强烈的蓝光,与玉米茎秆的生长频率产生共振。小顺子剪下几片带有能量符号的叶片,捣碎后与清水按 1:50 的比例混合,制成天然的抗倒伏剂,装在喷雾器里对着玉米基部喷施。这种液体能刺激茎秆细胞壁增厚,使茎粗增加 0.2 厘米,抗折强度提高 18%。“比农药环保多了。” 他数着喷施的行数,“去年用这法子处理过的玉米,茎秆硬度明显增加,后期穗子再沉也不倒。”
一场雷阵雨在午后降临,雨点的直径约 3 毫米,密度每平方米每分钟 80 滴,刚好能满足玉米拔节期的水分需求又不造成涝害。小顺子穿着雨衣在玉米地查看墒情,用土壤湿度计测量显示,耕作层湿度达到 32%(拔节期最佳湿度),他扒开根部的土壤,发现新的气生根已经长出,白色的根系像胡须一样扎入土垄,增强了玉米的固定能力。“这场雨下得‘知趣’。” 他抹去脸上的雨水,“去年这时候的雨太大,淹了半亩地,玉米根都泡烂了,今年的雨量正合适。”
培训教室的下午课上,莱娅给学员们讲解玉米螟的防治技术,屏幕上展示着玉米螟幼虫危害的茎秆截面,虫洞周围的组织变成褐色,能量流响应强度下降到 52%。“防治玉米螟要抓住卵期和幼虫期。” 她举起性诱剂诱捕器,“每亩地挂 3 个,能诱杀大量雄蛾,减少产卵量;幼虫期用苏云金杆菌喷雾,每克含 国际单位,对人畜无害。” 刘二叔在笔记本上画着诱捕器的悬挂位置,高度 1.2 米(与玉米心叶齐平),间距 20 米,每个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。
莱娅的平板电脑连接着虫情测报灯的数据,昨晚诱捕的玉米螟数量达到 12 头(超过防治阈值 10 头),她立即在培训群里发布防治通知,建议学员们在三天内完成药剂喷施。“防治时机很关键。” 她指着屏幕上的虫情趋势图,“幼虫三龄前抗药性弱,防治效果最好,超过三龄就会蛀入茎秆,打药也没用,去年有块地防治晚了,茎秆被蛀空,倒伏了不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