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立春后的试验田像块发酵的面团,表层冻土在阳光下融化,露出湿润的黑褐色土壤。小顺子蹲在田埂边,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攥紧,土团落地后散开成 8 瓣 —— 这是土壤墒情适宜的标志(含水量 22%),界域钥匙碎片贴近土团时,碎片的银光让土壤颗粒间的水汽凝成细小的能量珠,像撒在掌心的碎钻。
莱娅的平板电脑屏幕上,“春耕准备进度表” 显示:绿肥翻压(完成 80%)、种子包衣(完成 90%)、农机调试(完成 95%),能量流激活率 93%。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标注出剩余任务:3 月 10 日前完成最后 20% 的绿肥翻压,3 月 12 日前完成大豆种子的钼肥拌种(每公斤种子用 2 克钼酸铵)。“不能等惊蛰。” 她调出近十年的气象数据,“有七年是惊蛰后出现倒春寒,得提前一周播种,去年晚播三天,玉米出苗期赶上降温,出苗率降了 3%。”
李大爷带着老年学员在试验田翻压绿肥,翻耕机的犁铧入土深度 25 厘米(刚好把绿肥埋在耕作层中部),翻起的土垡呈波浪状,绿肥秸秆在土下形成均匀的有机质层。老人跟在机器后面检查翻压质量,发现有漏翻的绿肥立即用锄头埋入土中。“绿肥得埋严实。” 他用脚把土垡踩实,“露出地表会烂得慢,去年有块地漏翻的绿肥,到玉米出苗时还没腐熟,影响了根系生长。” 他的拐杖在翻耕后的土地上划出浅沟,沟里的能量符号与腐熟的绿肥产生共鸣。
虎娃在种子处理车间给玉米种子包衣,红色的种衣剂按 1:50 的比例与种子混合,他戴着橡胶手套用木铲翻动种子,确保每粒种子都裹上均匀的药膜(厚度 0.02 毫米)。包衣后的种子摊在竹匾里晾晒,厚度 2 厘米,每小时翻动一次,避免种衣剂粘连。光丝捕虫网掠过包衣种子时,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,种衣剂附着力达到 98%,比去年提高 2%。“这药膜能防地下害虫。” 他把晾干的种子装入透气袋,“去年没包衣的种子,蛴螬危害率 6%,包衣的只有 1.2%,差别大着呢。”
王婶在培训教室分装大豆种子,“冀豆 12” 和老品种分开摆放,每个品种装成 5 公斤的小袋,袋口用麻绳扎紧,标签上注明发芽率(冀豆 12 为 92%,老品种 88%)。她用天平仔细称量,误差不超过 50 克,“种量得准。” 她把分好的种子摆成两排,“每亩大豆用种 6 公斤,多了浪费,少了缺苗,去年有个学员种大豆时量错了,每亩多播了 1 公斤,间苗费了不少劲。”
翡翠星云守护者的枝条抽出新绿,叶片的能量感应装置闪烁着明亮的绿光,与即将萌发的种子产生强烈共振。小顺子剪下带着新芽的枝条,捣碎后与清水按 1:200 的比例混合,制成种子萌发促进剂,均匀喷洒在包衣后的玉米种子上。这种液体能提高种子发芽势 15%,使出苗时间提前 1 天。“这比激素类安全。” 他数着处理好的种子袋,“去年用这法子处理的玉米,出苗整齐度提高 10%,苗情明显好于对照区。”
一场春雨在惊蛰前降临,降雨量 25 毫米(相当于每亩补水 16.7 立方米),试验田的土壤湿度达到 24%(春耕最佳湿度)。莱娅穿着雨衣在田间查看墒情,用土壤硬度计测量显示,耕作层硬度 1.8 公斤 / 平方厘米(适合播种,超过 2.5 公斤则需镇压)。“这雨下得及时。” 她看着雨滴在能量流图谱上激起的涟漪,“能省下一次播种前的灌溉,去年春耕前没下雨,浇地花了三天时间,耽误了播种进度。”
培训教室的最后一期春训班上,莱娅用投影仪展示着大豆玉米间作的田间管理流程图:玉米 3 叶期间苗→大豆 2 片复叶时间苗→玉米 6 叶期追肥→大豆初花期喷钼肥…… 每个节点都标注着具体日期和操作要点。“这张图得贴在农机库房墙上。” 她给每位学员发了一份打印版,“去年有个学员记错了追肥时间,晚了 5 天,玉米穗位降低了 3 厘米。”
刘二叔带着张家庄的村民来领取种子和技术手册,他的拖拉机后斗里已经装了 20 袋玉米种和 5 袋大豆种,手册按人头分好,用橡皮筋捆成整齐的一摞。“家里的地都整好了。” 他给莱娅递上烟,被婉拒后自己点上,“就等清明前后播种了,今年按你们的法子来,肯定能比去年多收点。” 他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新鲜的泥土,带着春雨的湿润。
虎娃在试验田调试播种机的最终参数,玉米播种深度 5 厘米(误差 ±0.5 厘米),大豆 3 厘米(误差 ±0.3 厘米),株距分别设置为 25 厘米和 10 厘米。他在空地上试播了 10 米,挖出种子测量深度,玉米平均 5.2 厘米,大豆 2.9 厘米,全部在误差范围内。光丝捕虫网掠过播种轨迹时,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,播种精度达到 99%,比去年提高 1%。“这机器比去年顺溜多了。”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,“加了大豆播种组件后,效率提高一倍,去年一天播 8 亩,今年能播 15 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