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玉米苗长到 30 厘米高的那天,试验田迎来了第一场强对流天气。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在天空蔓延,豆大的雨点砸在玉米叶上噼啪作响,莱娅的平板电脑屏幕上,“短时天气预报” 正急促闪烁:未来 1 小时有雷阵雨,风力将达 7 级(超过玉米抗倒伏临界值 5 级)。她抓起对讲机朝虎娃大喊:“快把防风网拉起来!去年那块地就是没及时防护,20% 的幼苗被吹折了!”
防风网是用高密度聚乙烯制成的,高度 2 米,每平方米承重 50 公斤,沿着试验田的东西走向架设,刚好能阻挡来自东南方向的强风。虎娃和小顺子带着学员们固定网绳,地锚打入地下 50 厘米深,每间隔 3 米一个固定点,确保网面能承受 7 级风力的冲击。光丝捕虫网掠过绷紧的防风网时,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,这样的防护能使风速降低 40%,幼苗倒伏率控制在 3% 以内。“这网比去年的尼龙网结实多了。” 虎娃用扳手拧紧地锚螺丝,“去年的网被风撕开了 3 个口子,今年这批次抗撕裂强度提高了 2 倍。”
暴雨持续了 45 分钟,降雨量达 40 毫米,试验田的排水沟及时排出积水,最深处的水位没超过 5 厘米(玉米幼苗耐涝临界值 8 厘米)。雨停后,莱娅穿着雨靴在田间检查,发现只有西北角的 50 株玉米出现倾斜(角度小于 15 度),她指挥学员们用竹竿轻轻扶正,培土厚度 10 厘米(刚好覆盖基部茎节)。“必须在 24 小时内处理。” 她用平板电脑拍下扶正后的幼苗,“超过 48 小时茎秆就会定型,去年有块地没及时扶正,后期有 10% 的玉米长成了‘歪脖子’。”
李大爷带着老年学员在大豆田进行间苗,他的手指在豆苗间灵活穿梭,每穴保留 2 株健壮幼苗,株距精确到 10 厘米(保证通风透光)。拔除的弱苗被整齐堆放在田埂上,这些带着露水的豆苗含水量 85%,蛋白质含量 22%,是喂猪的好饲料。“间苗就得下狠手。” 老人把拔起的弱苗扔进竹篮,“去年有个学员舍不得间苗,每亩多留了 3000 株,结果豆荚小得像指甲盖,产量反而低了 20%。” 他的草帽上还沾着雨水,帽檐滴落的水珠在能量流图谱上砸出细小的涟漪。
虎娃在玉米田安装滴灌追肥系统,肥料罐里的氮磷钾复合肥溶液浓度精确到 0.5%(玉米 3 叶期最佳浓度),滴头的流量控制在每小时 2 升,确保每株玉米的吸肥量相同。他在管道上安装流量计,实时监测施肥量,每亩地的用量严格控制在 5 公斤(比撒施节省 30%)。“这系统能把养分直接送到根区。” 他检查着连接处的密封情况,“去年人工追肥不均,有的地方肥料多烧了根,有的地方肥料少长得黄,今年这法子精准多了。”
王婶在培训教室整理学员们的《生长日志》,30 本日志记录着从播种到现在的每一项数据:玉米出苗时间 4 月 12 日,大豆间苗数量每亩 9000 株,第一次追肥量 5 公斤 / 亩…… 她用红笔在不合格的记录旁画圈,刘二叔的日志里漏记了暴雨后的幼苗成活率,被她标上 “补记” 字样。“这日志是咱们的‘种植病历’。” 她把日志按日期排列整齐,“去年有个学员的日志记得详细,后期分析病虫害时一查就准,没记全的只能瞎猜。”
翡翠星云守护者的藤蔓已经爬到玉米秸秆的中部,叶片的能量感应装置闪烁着稳定的蓝光,与幼苗的光合作用产生强烈共振。小顺子测量的叶绿素含量显示,受能量场影响的玉米叶片 SPAD 值达到 55(普通叶片 50),光能利用率提高 8%。他剪下几片功能叶进行测定,发现淀粉合成速率比对照区快 12%,“这相当于每天多积累 2 小时的光合产物。” 他把数据输入系统,“去年没利用这能量场的地块,后期千粒重差了 7 克。”
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张站长带着摄像机来到试验田,镜头对准整齐的玉米大豆间作带,绿色的叶片在风中翻滚,像涌动的波浪。他让莱娅介绍管理经验,摄像机的存储卡里已经记录了播种、出苗、追肥等关键环节,这些素材将制作成《间作技术推广片》在全县播放。“你们这 50 亩地就是活教材。” 张站长指着长势均匀的幼苗,“去年拍的推广片带动了 10 个村,今年这片子效果肯定更好。”
刘二叔的大豆田出现了蚜虫危害,虫口密度达到每株 8 头(防治阈值 5 头),他按照莱娅教的方法,用苦参碱水剂(生物农药)进行防治,浓度 0.3%,每亩用药液 50 公斤,重点喷洒叶片背面。施药后的第三天,虫口减退率达到 92%,比化学农药的 95% 稍低,但无农药残留。“这法子虽然慢点,但安全。” 刘二叔给莱娅看防治效果,“去年用吡虫啉,虽然效果快,但采收时检测还有微量残留,今年这生物药放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