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清晨的阳光穿过车间高窗,落在控制柜门缝里那张灯泡纸片上。昨夜系统自动弹出的提示还留在屏幕角落:“是否需要查看历史记录?”刘好仃没急着关机,而是把保温杯轻轻搁在操作台上,杯底碰出“当”一声,像敲了个节拍。
他掏出日志本,翻到空白页,写了一行字:“机器会问人,说明它开始‘听’了。下一步,得让它‘干活’。”
小林来得早,手里抱着平板,眼睛亮得像刚充完电。“刘师傅,咱是不是可以搞个全自动质检线?连按钮都不用按!”
“全自动?”老张掀开炉门,热浪扑出来,顺手把一顶旧鸭舌帽压了压,“你让机器替我摸温度?它有手吗?有经验吗?有——这根筋吗?”他扯了扯胳膊上的旧伤疤,咧嘴一笑。
阿芳已经在质检台前铺开三张纸:一张是昨晚系统补全的数据曲线,一张是她手绘的丝径波动表,还有一张,是老张那本油渍斑斑的日志扫描件。扫描仪刚停,纸角微微发烫,发出一丝焦味。
“别吵。”刘好仃走过去,把三张纸并排贴在白板上,“看,昨晚八点十七分,系统记‘微颤’,阿芳标‘可返修’,老张写‘观察’——三个都对,只是角度不同。”
他拿起笔,在白板中央画了个圈:“咱们不比谁对,咱们比怎么合一块儿。今天,先把17号炉的流程从头捋一遍,看看哪几步能‘数’着走。”
三人围上来。小林掏出平板开始建流程图,阿芳拿红笔圈出质检节点,老张则盯着日志本,嘴里念叨:“投料→熔化→拉丝→冷却→初检→复检……这哪一步我没踩过坑?”
“那就从坑里捞数据。”刘好仃笑了,“谁踩过,谁当‘流程医生’。”
他宣布成立三人小组,以17号炉为试点,梳理从投料到出货的全流程。小林负责技术节点,阿芳管数据对接,老张当“经验裁判”——凡是系统说不清的地方,归他一票定夺。
“可数据太散了。”小林皱眉,“工控机里存一半,我手机拍一半,老张本子记一半,拼不起来。”
“那就拼给人看。”刘好仃调出昨夜补全的数据流,和阿芳的手绘表、老张的日志扫描件并列投影在白板上,“瞧,同一时段,三处记录都能对上。说明啥?说明人记的,机器也能懂。”
老张凑近看了会儿,忽然伸手点了点扫描件上一行字:“这‘微颤’后面,我写了‘后效待查’,系统咋没录?”
“因为……”小林卡壳了,“系统还不知道‘后效’是啥。”
“那就教它。”刘好仃在白板角落写下四个字:“谁来定义‘正常’?”笔尖顿了顿,又补了一句,“是我们,还是机器?”
午休铃响前,流程图初稿完成。小林提议全盘自动化,被刘好仃当场按住。
“不行。”他说,“机器学的是咱们的经验,不是替咱们拿主意。流程优化,人得在环里。”
他翻开日志本,翻到那页写着“责任不能补”的地方,指着说:“数据能续,责任不能转。”
他提出“三线并进”方案:
质检线——用传感器数据+老师傅确认记录,训练自动判级模型,但保留人工复议通道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