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会议继续。大家开始贴便签,红色是高风险高回报,黄色是过渡方案,绿色是可立即推进。AI质检、边缘计算、数据中台重构……一个个贴上去,又调整位置,像在拼一幅未完成的拼图。
阿芳忽然举手:“如果双线并行,人力怎么办?现在技术组、操作组都满负荷了。”
老张也点头:“上次升级,三个夜班连轴转,有人回家睡着了还喊‘停炉’。”
刘好仃沉默两秒,忽然问:“还记得上回可持续发展评估吗?阿芳发现,参与公益活动的班组,设备故障率降了18%。”
阿芳一愣,随即反应过来:“你是说……人心稳了,效率就上来了?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看着大家,“现在咱们不是在换系统,是在建信任。只要方向对,人自然会跟上来。”
他提议成立两个专项小组:小林牵头技术引入,负责对接新模块;阿芳带队架构评估,梳理数据流瓶颈;老张协调操作层,组织夜班日志标注,为“虚拟炉”准备训练数据。
“咱们不搞突击战,打的是阵地战。”他说,“一寸一寸,往前推。”
散会前,方案草案打印出来,封面是刘好仃手写的标题,笔迹沉稳。他站在窗前翻了翻,阳光正好照在“深化”两个字上,像是镀了层金。
老张走过来,把那本旧笔记本递给他:“我把夜班三个月的日志都标了,温度波动、加料间隔、报警频次……你儿子说,这叫‘时序标注数据集’。”
刘好仃接过,翻开一页,密密麻麻的红蓝标记像心跳图谱,记录着炉火的呼吸与脉搏。他轻轻拍了拍老张的肩:“下一步,让‘影子炉’学会自己看火。”
走廊传来脚步声,小林抱着一摞新资料走来,脸上带着点兴奋:“刘师傅,我刚收到德国那家厂的公开技术白皮书,他们最新一代系统,已经能预测炉壁结晶了。”
刘好仃没急着接,只望着窗外。17号炉的火焰在玻璃墙上跳动,那条曾像未闭合环路的光影,此刻正缓缓收拢,仿佛一条河终于找到了它的入海口。
他点点头:“放会议室,明天会上看。”
小林应了声,转身要走,又停下:“您说……咱们的系统,什么时候能自己发现结晶?”
刘好仃翻开笔记本,在空白页上写下一行字:“预测,才是真正的自学习。”
笔尖一顿,墨水在纸上晕开一小团,像一颗刚落下的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