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三天后,会议室又聚齐了。这次桌上堆满了打印资料,还有几台笔记本同时开着不同窗口,像在开一场跨国视频会议。
“信息量太大了。”小陈推了推眼镜,“光是AI质检这块,德国用深度学习,美国搞边缘计算,韩国已经在测试‘玻璃DNA追踪’——每块板出厂都有唯一数字指纹,能回溯到某块原料矿石。”
“更狠的是意大利一家小厂,”另一个同事接话,“他们给每台设备装了‘疲劳传感器’,监测振动频率和热胀系数的微小变化,提前48小时预测故障。上个月零停机。”
刘好仃听着,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,节奏像某种数据流。
“问题来了,”他开口,“这么多技术,哪些是真能用的?哪些是画大饼的?咱们不能看谁喊得响就跟着跑。”
于是开始分类、比对、去重。有人发现同一项技术,A报告说已商用,B报告却说还在实验室;C厂商宣称“全球首创”,结果D公司的专利早了三年。
“这感觉,”小林苦笑,“像在菜市场听十个摊主同时介绍同一颗白菜,一个说有机,一个说转基因,还有一个说它会唱歌。”
刘好仃笑了:“那就用最土的办法——验。”
他组织了一场内部“听证会”,让各组陈述自己收集的信息,其他人提问、挑刺。谁的数据来源不明,当场打回;谁的结论太飘,要求补充案例。
争论到中午,小陈突然举手:“我发现个东西,没在主流报告里提,但在两个北欧初创企业的博客里都出现了——一种新型纳米压电传感器,贴在玻璃表面,能实时捕捉微米级形变,精度是现有设备的五倍。”
“成本呢?”刘好仃问。
“没写,但配图里设备外壳标着‘手工焊接’,估计量产还早。”
“可它存在。”刘好仃眼神亮了,“说明有人已经在走另一条路——不靠大模型,靠感知更细、反应更快。”
下午,他请了两位外部专家来审核。一位是高校材料学教授,另一位是智能制造顾问。两人翻完资料,都点头:“趋势判断基本准确。国际上确实从‘自动化’转向‘感知化’和‘自主决策’,但你们也别慌——很多技术还在烧钱阶段,离大规模落地还有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