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第二天,刘好仃在“心声墙”旁边立了块新板子,叫“回音板”。用磁贴标状态:“已记录”“正在查”“有进展”。
他把老周讲的“食堂排队”贴上去,标注“后勤组明日调研”。
有人问:“贴了就真有人查?”
刘好仃没回答,只把那张阿珍写的建议卡钉在旁边,说:“这张卡昨天还在回收箱,今天已经在后勤组桌上。你信不信不重要,它动了就行。”
第三天,两名年轻工人被叫来当“故事角”轮值记录员。每人发了个本子,封皮印着“听见,就是改变”。
95后的小林一开始不情愿:“我就是来打工的,记录这些干啥?”
刘好仃没劝,只说:“你先听三天,不想记,随时换人。”
第四天中午,小林自己站上了质检台。
“扫码登记太慢。”他说,“每次换班,二十多人排队扫,机器卡顿,耽误十分钟。能不能改成按班组批量导入?”
没人打断。他说完,底下有人点头,有人掏出手机记。
当晚,刘好仃翻开日志本,在“心通”页写下:“话开始走动了。不是我们推它,是它自己长了脚。”
第五天,故事角搬到东区休息区。一张小桌,两把折叠椅,背景是生产线的轻微嗡鸣。
阿珍主持,不叫“主讲人”,叫“今天谁有话”。
一位老焊工说:“我干了三十年,从没觉得自己说的话能改变啥。可上周我提了句‘防护罩松了’,第二天就换了新的。这回我来,是想说——其实我们都想说,就怕说了没人听。”
台下安静了几秒,然后有人鼓掌。不是热烈的,是轻轻的,像雨点落在屋檐上。
刘好仃站在人群后,没往前挤。他看见小林在本子上写得飞快,笔尖几乎划破纸。
第七天,回音板上多了五条新状态。
“手套领用登记已优化”
“质检流程调整试行中”
“排班与开饭时间协调会议排期”
每一条都贴着原始讲述的代号,比如“穿蓝鞋的”“爱喝凉茶的”。没人知道是谁,但都知道——那是自己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