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刘好仃把红笔帽拧回去,顺手塞进笔筒。白板上那个被笔尖戳破的问号还在,边缘裂开一道细缝,像干涸的河床。他没擦,转身打开投影仪,屏幕亮起时,第一张图是三张并排的照片——广州的护角边缘翘起,东莞的卡扣动作迟滞,深圳的巡检记录密密麻麻。
“咱们昨天发的视频,工人说挺清楚。”小李站在后排,语气轻快,“还有人问能不能拍个‘单手装护角’教学。”
刘好仃点头,没接话。他翻到下一页,是第九次冲击测试的数据表,所有指标都打了勾。再翻一页,是冷库实测记录:凌晨4点17分,连续第七次拆装,咔哒声弱了半拍。
“九百次测试,按标准来,没问题。”他指着屏幕,“可冷链工人的班,从凌晨三点开始,一小时四趟车,一趟四个角。熟练的,一天拆两百多次。”
会议室安静了一瞬。
研发组的老陈推了推眼镜:“那也不到九百次啊。”
“是不到。”刘好仃翻到下一页,一张手绘表格,横轴是时间,纵轴是温度,斜线上标着“操作频次”。广州、东莞、深圳三个点连成一条趋势线,末端微微上扬。“问题是,低温下塑料变脆,金属回弹力下降,每一次拆装的损耗,比常温高两倍不止。咱们测的是‘能用九天’,可他们一天就干了两天的活。”
生产组的王姐皱眉:“可客户没投诉。”
“现在没投诉。”刘好仃从文件夹抽出一张纸,是服务组的巡检备注汇总,“过去五天,‘检查卡扣弹性’出现了十二次,‘查看密封贴合’八次。都不是故障,是工人自己发现手感不对,主动查的。”
市场部的小赵翻着笔记本:“这算风险吗?毕竟没出事。”
“出事的是材料。”刘好仃打开手机,播放一段录音。背景是装卸车的金属碰撞声,一个压低的声音说:“这角儿夜里越装越涩,手冻得发麻,还得用指甲抠边儿……再这么下去,我怕哪天直接裂了。”
录音结束,没人说话。
刘好仃走到白板前,拿起蓝笔,在“真实场景”下面写下:“凌晨4-5点,连续作业第15次以上,手套薄,手僵,动作变小。”他顿了顿,又补了一句:“咱们的测试,是在车间,手是热的,护角是预热的,动作是标准的。可现实是,人累,天冷,活儿急。”
研发组的老陈终于开口:“你是说,测试标准和实际脱节?”
“不是脱节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是咱们压根没把‘人’和‘环境’算进去。护角不是机器,是人用手装的。手冷了,动作就变形;活儿多了,力气就衰减。这些东西,咱们没测。”
小李举手:“那……要不要加个‘低温操作指南’?”
“不是操作的问题。”刘好仃指了指白板上的照片,“是材料在冷的时候,性能变了。咱们教人‘推到底’,可冷塑料不回弹,再使劲也没用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