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摄像机的红灯还亮着,像一颗不肯闭上的眼睛。
刘好仃没关它,只是把护角从夹具上取下来,轻轻放进防静电袋。他转身时,小吴正站在门口,手里抱着三份刚打印出来的结构样件,编号分别是A1、A2、A3。
“凌晨三点就开工?”刘好仃问。
“怕你等急。”小吴咧嘴一笑,把样件递过去,“2.5°的那组,我特意多打了一遍,边角都磨了两轮。”
刘好仃没接,反而指了指测试台上的高频摄像机:“先拍它进槽的样子,再说话。”
小吴一愣,随即反应过来,赶紧把样件放上夹具。镜头对准导斜面,焦距微调,画面清晰得能看见材料表面的细微纹路。刘好仃按下录制键,护角缓缓推进卡槽——这一次,没有卡顿,滑入顺畅,连那道曾经让人揪心的“抖”也几乎消失。
“成了?”小吴眼睛一亮。
“是顺了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可顺,不等于稳。”
他调出慢放画面,停在第15次循环。护角根部在回弹瞬间闪过一道极细的白线,像冬天玻璃窗上突然裂开的霜纹。
“裂了。”他说。
小吴凑近屏幕,额头几乎贴上显示器:“这才第十五次?材料标称能扛五百次疲劳测试啊。”
“标称是常温。”刘好仃把视频暂停,指尖点在裂纹起点,“我们忘了,角度收窄,力就集中。路是顺了,可脚底下没垫软垫,走快了照样崴脚。”
两人沉默了几秒,测试间外传来脚步声。老陈拎着保温杯进来,看了眼屏幕,眉头一皱:“A3组出问题了?”
“刚发现。”刘好仃把视频重放一遍,“2.5°角度太狠,导斜面根部应力扛不住,低温一激,裂得比预想快。”
老陈嘬了口茶,吹了吹热气:“那是不是得往回调?1.5°太保守,2°刚刚好?”
“先不急着选。”刘好仃抽出笔记本,翻开一页手绘图,指着弧形释放区的位置,“原来的设计,弧槽离根部差了0.1毫米。这次得往里延,再加个微倒角,让力慢慢卸,别一口气憋死。”
小吴掏出手机准备记参数,抬头问:“还要查材料批次吗?”
“查。”刘好仃说,“老陈,你去调上个月的入库记录,看这批料是不是同一批次。差一点,人看不出来,机器会记仇。”
老陈点头,转身要走,又被叫住。
“还有件事。”刘好仃从抽屉里拿出一份表格,“从今天起,测试不能单人操作。每班两人,技术员加操作工,所有参数变更双人签字。设备运行日志自动上传,谁改了设置,系统记一笔。”
老陈一愣:“谁动的?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