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第三格,只有一行小字:“正在为你分段上传,全程无感。”
“一级是提醒,二级是预判,三级是代劳。”他说,“咱们一步步来。先让人知道,机器也懂犹豫。”
小吴终于开口:“考核怎么算?总不能拿‘用户松了口气’去汇报吧。”
“那就量化。”刘好仃指热力图,“焦虑值超六分的时段,操作中断率降一半,算达标。用户主动关闭提醒率超三成,说明我们吵人了,算失败。”
“有标准就行。”小吴点了根笔,在本子上记下两行字。
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新纸,标题是《用户行为压力白皮书(草案)》,翻到结论页:“调研五天,覆盖三客户五老工,共二十三次深度对话。结论:操作犹豫普遍存在,与技术熟练度无关,与环境压力正相关。建议启动‘预防性交互’方向探索。”
他把纸翻过来,背面是手绘的流程图:从“数据采集”到“压力建模”再到“轻量反馈”,箭头清晰,没有虚词。
“不加新模块,不改主架构。”他说,“就在现有逻辑里,多看一眼用户。”
小李举手:“我可以把焦虑指数做成监控小窗,挂在运维后台。”
“好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小吴,你带模型训练,用这五个人的操作数据打底,先跑个最小样本。”
小吴没应,低头新建文件夹,输名字时顿了下,敲下“用户压力训练集V1”。
没人再说话。刘好仃撕下白板上的三张旧纸——“主动服务”“用户焦虑指数”“三问”,走到门口,贴在公告栏最显眼的位置。
“从今天起。”他说,“咱们修的不是系统,是人和机器之间的那口气。”
小李默默把文档另存为“预防性交互演进路线V1.0”。小吴合上本子,起身去茶水间,路过公告栏时脚步慢了半拍,抬头看了眼那三张纸,没说话,继续走。
下午两点,刘好仃回到工位,邮箱弹出新消息:小李上传了第一版焦虑监测仪表盘,界面朴素,但实时数据流已经开始滚动。他点开宁波节点,看到操作员小张的今日评分:3.2,绿色。
手机震动,小吴发来消息:“训练集跑通第一轮,预测准确率68%。有个问题——如果用户一直不导出,系统提醒到第几次该停?”
刘好仃回:“等他第一次点‘不再提示’。”
发完,他起身去车间。路过测试机时,顺手按下开机键。屏幕亮起,时间跳到9:49:55。
三秒后,弹窗再次出现。
灰底白字,无声无息。
“提示:过去一周,每日9:50-10:20为数据上传高峰,导出操作平均延迟增加6.3秒。建议错峰使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