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液压机的活塞缓缓回落,第九次冲击结束的提示音清脆响起。刘好仃站在测试台前,没动,也没说话,只是伸手按了下控制面板上的“数据导出”键。屏幕跳转,三套原型的最终记录开始逐项生成,像一场考试交卷前的最后核对。
小吴抱着笔记本从门口冲进来,头发还是乱翘着,但这次至少顺了两下。“第九次冲击完成,所有传感器数据同步完毕。”他把平板递过去,“回弹延迟、形变值、温度曲线,全齐了。”
刘好仃点点头,接过平板,手指滑动,把三组数据分别调出。第一套原型的形变稳定在1.3毫米,始终未超阈值;第二套的回弹延迟从初期的1.5秒降到0.6秒,第八天起趋于平稳;第三套快拆件平均更换耗时2分51秒,五次测试全部完成锁死。
“数据是有了,”小李也到了,手里拎着一沓打印的维修工操作记录,“可咱们怎么说同一件事?结构组说‘毫米’,材料组说‘百分比’,我们这边写的是‘老张说这次不打滑了’。”
刘好仃把平板放在会议桌上,拉开椅子坐下。“那就统一说法。”他打开笔记本,翻到一页写满数字的纸,“之前定的规矩还记得吧?性能下降15%算临界点。超过这个数,就是不行。”
小吴眼睛一亮:“所以咱们不看它多好,只看它有没有‘开始变差’?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拿起笔,“形变超过1.5毫米,不行;回弹慢0.5秒,不行;更换超时1分钟,也不行。不管哪一组,标准就这一个。”
他走到白板前,画了个三行三列的表格。横向是三套原型编号,纵向是“抗疲劳”“响应性”“易维护”三项指标。每格留空,像一张等待打勾的考卷。
“现在,咱们一格一格填。”
第一项是抗疲劳。第一套原型全程形变未超限,打勾。第二套在第七天出现轻微迟滞,但后续恢复,且未突破1.5毫米红线,经讨论后也打勾。第三套因结构偏轻,第五天起形变增速加快,第八天达1.4毫米,虽未超标,但趋势不稳,暂留空白。
“它没倒,但一直在喘。”小李说。
“那就不能算稳。”刘好仃在第三套对应格子上画了个问号,“记下来,观察项。”
第二项是响应性。第一套结构简单,回弹稳定但偏硬,延迟始终在0.8秒左右,未超标,打勾。第二套初期延迟高,但后期回落,且第八天起波动小于0.1秒,判定为材料热适应完成,打勾。第三套因快拆结构影响整体刚性,回弹波动较大,有两次接近临界,标记为“边缘达标”。
“它像是在走钢丝。”小吴笑,“踩得稳,但没退路。”
刘好仃没笑,但笔尖在表格上多停了两秒。“能走过去,也算本事。先记为‘有条件通过’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