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小李点点头,手指已经在平板上划拉起来。他知道,这回不能再靠“我觉得”“可能行”糊弄过去,得算出具体响应延迟能压到多少毫秒,电源波动能降几个百分点。
散会后,几个人没急着走。林晓彤把模型调出来,指着其中一段:“我算了下,用户从按下按钮到感受到温度变化,理想响应是0.3秒内。现在卡顿0.6秒,相当于等了两个心跳。再长一点,人就会觉得‘这玩意儿不听使唤’。”
小赵翻着材料检测报告:“新涂层导热系数确实高,但全喷成本太高,得局部用。问题是,喷哪儿最有效?”
“出风口附近。”小李头也不抬,“昨天热力图最红的区域,也是凝露最严重的地方。”
“可那块面积小,散热能力有限。”老周插话,“就算导热快,热量堆在那儿出不去,还是得靠风扇。”
“那就得让风扇别一下子全开。”林晓彤接上,“如果算法能提前半小时预测到湿度要升,风扇从30%转速慢慢提到60%,电流就不会猛跳。”
小赵眼睛一亮:“那硬件这边,只要把峰值温度压下去五度,你们那边就有缓冲余地了。”
“对。”小李抬头,“你们降峰值,我们控节奏。硬件减负,算法节流。”
两人对视一眼,都看出对方眼里的意思:能搭上。
下午的联席会开得比预想顺。刘好仃没多说话,听着两组汇报,时不时问一句“这个值怎么来的”“有没有考虑电压波动的影响”。等双方把初步方案摆上台,他拿起笔,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:
第一周:模拟验证,看算法模型在不同温湿组合下的预测准确率,硬件组同步测试局部喷涂后的散热效率。
第二周:原型机改造,算法上线测试版逻辑,硬件完成结构微调。
第三周:全工况压力测试,四项极限条件叠加,电流波动控制在±5%以内,才算过。
“三周。”老周皱眉,“这么紧,万一模拟跟实际差太多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