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3. 用典深化主题:“燕昭亦诡说”用燕昭王求贤典故,燕昭王为强国,筑黄金台招揽贤才,然诗人认为这或许只是传说,现实中人才依旧寂寞。通过此典,深化人才不被重用的主题,增添诗歌文化底蕴与历史厚重感。
三、结构层次
1. 征人遭遇铺垫:开头两句描述征人从军久、征战苦,为后文抒发不平与感慨做铺垫,让读者了解征人生活背景。
2. 揭示社会问题:“苦战功不赏”至“贤俊失世情”四句,从征人个体遭遇拓展到社会层面,揭示人才被埋没的社会问题,深入剖析原因。
3. 反思君主与强化主题:最后两句借燕昭王典故,反思君主用人,强化人才不被重用的悲剧主题,使诗歌主旨得以升华,引发读者对人才命运和社会现象的思考。
……
解析:
1. 从军征戍久,栉风沐雨驰
- 解析:此句开篇即点明主题,描绘了一位从军之人漫长的征戍生涯。“从军征戍久”,直白地告知读者,主人公投身军旅、驻守边疆已有相当长的时间,“久”字强调了时间的漫长,给人一种岁月悠悠、征人疲惫之感。“栉风沐雨驰”则进一步刻画征人的艰辛。“栉风沐雨”出自《庄子·天下》“沐甚雨,栉疾风”,形象地展现出征人在风雨中如同以风梳头、以雨洗发般艰难前行的状态,“驰”字则体现了他们行军的急迫与不停歇,生动地勾勒出征人在恶劣环境下为戍边使命奔波劳顿的画面,为全诗奠定了艰苦的情感基调。
2. 苦战功不赏,忠诚难可宣
- 解析:这两句紧承上句,直接抒发了征人的愤懑之情。“苦战功不赏”,征人历经无数艰苦战斗,出生入死,却得不到应有的战功赏赐,“苦”字突出了作战过程的艰难困苦,而“不赏”则将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失衡鲜明地展现出来,凸显了征人的委屈与不平。“忠诚难可宣”,他们对国家和君主怀着赤诚的忠心,然而这份忠诚却无处诉说,无人知晓。这里的“难可宣”深刻地体现出征人内心的无奈,他们的忠诚被忽视,一腔热血付诸东流,进一步强化了诗歌中征人所面临的不公境遇。
3. 丹青乏明士,贤俊失世情
- 解析:此句从征人的个体遭遇延伸到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批判。“丹青”原指绘画,这里代指能够记录功绩的人或机制,就如同古代以丹青记录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等。“乏明士”指出世间缺乏能够公正、明智地记录和表彰功绩的贤明之士。由于缺乏这样的人,使得众多“贤俊”,即那些有才能、有品德的人,“失世情”,被世情所埋没,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用。诗人在这里借征人的遭遇,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人才选拔与评价机制的缺失,导致贤能之士被忽视,有才者无用武之地。
4. 霸君非弃才,远图乃所萦
- 解析:这两句是诗人对君主用人态度的一种思考。“霸君非弃才”,诗人认为那些想要成就霸业的君主,并非是有意摒弃人才,并非不懂得人才的重要性。“远图乃所萦”,而是因为他们心中萦绕着更为长远宏大的规划和目标。在追求这些远大目标的过程中,往往会忽视当下人才的需求和困境,未能及时给予人才应有的重视和任用。此句从君主的角度分析人才被埋没的原因,虽有一定的委婉之处,但也暗示了君主在用人方面存在的问题,为下文进一步深化主题做铺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