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第三营多为步兵,暂时编入屯田部队,边耕种边训练,作为预备役。
收编溃兵的同时,吸纳流民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。陈默在幽州各郡县设立了 “流民安置点”,每个安置点都有 “三坊一院”:
居住坊:用简易的木架和茅草搭建的营房,每间住十人,门口挂着写有姓名的木牌(便于管理)。
工坊:让流民中的工匠(木匠、铁匠、织工)集中工作,生产农具、布匹等物资,按工作量发放粮食。
屯田坊:划分土地,分配种子、农具(曲辕犁),由兴元城派来的农师指导耕种,收获后按 “四六分”(流民得六,官府得四)。
学堂:让流民中的儿童入学,学习识字和算术,学费全免,还提供一顿午饭(吸引流民送孩子上学)。
安置点的管理同样严格。流民需登记 “手籍”(相当于身份证),外出需向管事报备,每晚有士兵巡逻点名。陈默还推行了 “积分制”:积极劳动、遵守规矩者可积累积分,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可兑换铁器、布匹,甚至能获得土地所有权。
涿郡的安置点曾发生过瘟疫,陈默立刻按格物院制定的 “防疫法” 处理:
隔离病患(单独设立 “病坊”,由军医诊治)。
焚烧病患接触过的衣物被褥。
用石灰水消毒居住坊和水井。
要求所有流民饮用煮沸过的水,饭前必须洗手(派专人监督)。
这些措施在当时看来 “匪夷所思”,却奇迹般地控制住了疫情,让流民们对兴元城的 “规矩” 多了几分敬畏。
最棘手的是如何处理那些 “一无所长” 的流民。按照赵宸的命令,这些人本该被逐出幽州,但陈默在巡查时发现,其中有不少是老人、妇女和儿童。
“大人,这些人虽不能耕田打仗,却能做些缝补、舂米的活计。” 陈默在给赵宸的信中写道,“若将他们赶走,恐寒了其他流民的心。”
赵宸看到信后,修改了命令:“老弱妇孺可留下,编入‘辅役营’,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,由官府提供基本口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