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艺术家的家属称,老人在晚年时常念叨要“把不该记住的东西锁进图案里”。
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小组的注意。他们利用尘光密钥的图像模式识别功能,对这些剪纸图案进行了超高精度扫描和分析。
经过数日计算,密钥终于发现,这些复杂图案的拓扑结构,与“回声”计划残存文档中某些无法破译的加密符号,以及付书云笔记里最晦涩的几页草图,存在深层的、非偶然的数学同构性!
更重要的是,当研究人员长时间凝视这些图案时,会产生一种奇特的认知抑制效应——他们会下意识地忽略、忘记与“回声”、“集体意识实验”等相关的研究线索!
这些剪纸,本身就是一种原始的、基于视觉的“逆模因”载体!那位民间艺术家,很可能曾是“回声”计划的某种外围参与者或知情者,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,响应了“锁住它”的号召,将危险的信息转化成了令人“视而不见”的艺术品!
“找到钥匙了!”郑雅萍激动万分,“逆模因并非不存在,它只是被编码成了另一种形式!”
基于对剪纸图案的解构,密钥成功逆向推导出了一种“逆模因”信息的数学描述符。利用这个描述符,小组重新筛查了海量历史数据。
很快,更多的“逆模因”载体被发现了:一首旋律古怪、让人听过即忘的民间小调;一套看似毫无意义的儿童拍手游戏规则;甚至某个地区一种失传的、用于编织特定图案的独特织布技法……
它们都蕴含着同一种“逆模因”核心,像一道道无声的禁令,默默守护着那个危险的秘密长达数十年。
“立刻尝试破解这种‘逆模因’的运作机制!”林建奇下令,“如果我们能掌握它,或许就能构建出一种全新的、针对‘归墟’相关信息的认知防线!”
然而,就在“遗忘猎手”小组取得突破性进展时,新的异常再次出现。
这一次,异常并非来自外部,而是来自“锚点”网络内部。
数名长期参与冥想训练、且曾报告过“感知异常”的核心技术人员,在同一晚做了内容高度相似的噩梦。
在梦中,他们并非听到嗡鸣,也非感到被注视,而是“看”到了一幅景象:一片无边无际的、灰黑色的、不断缓慢蠕动和重构的巨大结构体,像是某种无法理解的宏伟建筑,又像是某种活着的、沉睡的巨大生物的内脏器官。他们感到自己在这结构面前渺小如尘埃,并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古老、虚无、冰冷的漠然所笼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