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他把这些杂志带回宿舍,挑出里面的时尚插图、科技新闻,剪辑成一本本海外见闻,卖给美术系、物理系的同学,每本两块钱,比买原版杂志便宜多了。
不仅如此,纪君善的目光盯上了“高考辅导”。
那时候县城的中学缺老师,尤其是英语、数学老师,很多学生想复读却找不到好资料。
他联合京大几个学生,成立了一个“高考辅导资料编写组”。他们分工合作:数学系的整理习题集,英语系的翻译阅读题,纪君善则负责把这些内容汇编成册,再找海淀的印刷厂排版印刷。
为了让资料“接地气”,他特意回了趟县一中,跟校长商量:“我免费送你们五十本样书,要是学生觉得好用,就让他们通过邮局汇款买,每本定价三块五,比供销社的复习资料便宜一块。”
校长半信半疑,没想到样书刚发下去就被抢空。
一个复读生在信里写道:“京大哥哥编的资料就是不一样,例题都带解题思路,比老师讲的还清楚。”
放假的时候纪君善干脆在县城租了个小门面,挂了块“京大高考咨询处”的牌子,雇了两个高中毕业生负责收发信件、邮寄资料。
他还搞了个“订阅服务”:一次性订全年资料,送一本京大的明信片。
这个点子戳中了很多学生的“名校情结”,不到三个月就收到了两千多份订单,光邮费就赚了八百块。
大二那年,政策有了新动向:允许个体工商户经营小商品。
纪君善敏锐地意识到,这是个大机会。
他从银行贷了五千块钱,在县城租了个门面,开了家“新潮百货店”。
别人进货都去省城,他却跑到广州。
在广州的小商品市场,他发现电子表、蛤蟆镜、的确良衬衫正流行,但县城里还很少见。
他一口气进了两百块电子表、五十副蛤蟆镜,还有十大捆的确良布。
运回县城时,海关查得严,说他“倒卖紧俏商品”,把货扣了。
纪君善不急不躁,拿出学生证和学校开的“社会实践证明”:“我是京大学生,搞城乡经济调研,这些是样品,用来研究不同地区的消费差异。”
他还跟海关人员算了笔政策账:“现在鼓励搞活经济,这些商品在广州过剩,在我们县城稀缺,我运回去是调剂余缺,符合政策导向。”
海关人员被他说动,最终放行了。
百货店一开张,果然火了。
电子表卖十五块一只,进价才三块;蛤蟆镜更是被年轻人抢着要,原价八块,被炒到二十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