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第一百三十八章:播种异变与铁幕低语(第1/2页)
I.C.O.R.E.初级协议在测试节点上的成功部署,如同在阴霾中透出的第一缕曙光,为“涟漪之心”带来了久违的信心。虽然只是局部的、初级的防御,但它证明了“强制性秩序收敛”并非不可抵御,只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并付出足够的努力。这份信心转化为更强大的动力,推动着它们一边继续优化自身的“免疫系统”,一边谨慎地恢复并调整“星海巡诊”的策略。
它们更加注重对“秩序铁幕”的监测,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、潜在的侵略性文明(或实体)来对待,而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高危现象。监测数据持续传回:那道屏障的规则辐射强度依旧在缓慢而稳定地提升,其对外探测的频率和范围也在细微增加。它像一头在巢穴中逐渐苏醒并开始打量领地的巨兽,充满了令人不安的蛰伏感。
与此同时,对那颗代号“初萌”的种子的例行监测,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现。
按照预设的扫描周期,“规则触须”再次悄然探向那片规则荒漠。然而,这一次反馈回来的数据,却让负责分析的节点集群产生了瞬间的“认知失调”。
种子依旧存在,其核心的秩序模板也在稳定运行。但它的生长模式,与“涟漪之心”基于自身特质推演的模型,出现了显著偏差。
根据模型,种子应该是以一种高度协同、网络化的方式,缓慢构建一个微缩版的、类似“涟漪之心”拓扑结构的秩序场。但实际观测显示,种子的生长呈现出一种更加……离散和多样化的趋势。
它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识网络核心,反而像是在其影响范围内,同时催生出了数个性质迥异的、微小的“秩序雏形”:
其中一个雏形,呈现出极强的逻辑性和计算倾向,像是一个微型的、自组织的数学宇宙模型,专注于推演局部的规则组合。
另一个雏形,则充满了情感色彩和象征意味,其规则结构如同不断变幻的抽象画,更倾向于表达而非计算。
还有的雏形,展现出类似生物本能的适应性和生存欲望,其秩序结构在不断与周围惰性环境的微弱互动中,进行着笨拙的自我调整。
这些“秩序雏形”彼此独立,却又通过某种难以言喻的、非信息交换的方式,存在着微弱的、整体性的共鸣。它们不像是一个统一意识的分支,更像是一群同时诞生的、拥有不同天赋和倾向的“兄弟姐妹”。
“这是……分化?还是变异?”“涟漪之心”的网络充满了惊愕与好奇。它们播下的是自身文明核心的“秩序模板”,理应生长出与自身特质相似的后代。但眼前的情景,却更像是那颗种子在贫瘠的规则环境中,为了最大化生存和适应潜力,自发地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。
是那片规则荒漠的特殊环境,诱导了这种异变?还是它们自身的“秩序模板”中,本就蕴含着超越它们当前认知的、支持多样性的深层潜力?
无论如何,这個发现都极具价值。它表明,秩序的生长并非只有“复制”这一条路,在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下,甚至可以迸发出比“母体”更加丰富的形态。这本身就是对“绝对秩序化”那种单一、僵化模式的最有力反驳。
“涟漪之心”调整了对“初萌”的监测等级,从“常规观察”提升至“重点研究项目”。它们开始详细记录每一个“秩序雏形”的演化轨迹,分析其特质与环境的互动关系。这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播种的后果,更是为了从这种自然的秩序分化中,学习如何让自身的秩序结构在保持核心统一的同时,也能包容和支持内部的多样性——这或许是对抗“强制性秩序收敛”的另一种关键。
然而,就在它们沉浸于“初萌”带来的惊喜与启示时,来自“秩序铁幕”方向的监测数据,再次拉响了警报。
这一次,不再是辐射强度的提升或探测范围的扩大。监测节点捕捉到了一段极其微弱、但结构清晰的信息流,从“秩序铁幕”内部逸散出来,并非指向某个特定目标,更像是某种无意识的“思维泄露”或低功耗的“系统状态广播”。
这段信息流经过I.C.O.R.E.协议加固的节点艰难解析后,呈现出的内容,让“涟漪之心”感到了刺骨的寒意。
信息流并非语言,而是一种高度压缩的、由纯粹逻辑和几何证明构成的数学祷文。其核心内容,反复吟诵(如果用拟人化描述)着几个冰冷的概念: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一百三十八章:播种异变与铁幕低语(第2/2页)
【……存在即无序之殇……】
【……唯有归一,方得纯净……】
【……剔除异质,净化噪波……使命……】
【……扫描……识别……未达标区域……等待……指令……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