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历明君

第12章 天下大弊,攘争名器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大明朝快亡了。

这事,朱翊钧自然知道,不仅知道,还知道是哪一年亡的,对他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新闻。

但,从张居正口中说出,意味就大不一样。

这话犯忌讳吗?当然不。

事实上在经历过他那位祖父嘉靖皇帝折腾后,朝野内外多的是这种声音。

甚至,这就是变法派的土壤!

徐阶、李春芳为什么会相继倒台?为什么如今内阁首辅、次辅都是变法派?

就是因为大明朝迫切的内外部压力,已经不可忽视了——裱糊匠,已经无法顺应有识之士的潮流了。

在这种背景下,变法派上奏,都是动辄大明要完。

隆庆元年,内阁辅臣赵贞吉上疏进言时就说“今虽有治安之名,而无其实;无危乱之事,而有其理。”

高拱上奏也不乏有“天下已值危亡之时”之词。

张居正更是早有前科,在《陈六事疏》中就说“天下有积重难反之几”。

大明要完这种话,比海瑞直接骂天下看陛下不爽已经很久了,还是要悦耳一些的。

不过,这话说是说得,问题是,你张居正跟自己一个没掌权的十岁毛孩子说干嘛?

是能给你张居正站台,还是让你接替高拱首辅之位啊?

朱翊钧弄不明白张居正闹的哪一出,只能小心遮掩。

他适当地露出惊讶之色:“阁老何出此言!?”

张居正告罪一礼。

干净利落地从袖中掏出三卷书稿,双手捧上:“这是臣整理一夜后所写的,殿下一看便知。”

朱翊钧带着疑惑,轻轻接过:“这是?”

张居正没卖关子,躬身答道:“殿下,洪武年间至今,历年丁口、田亩、赋税,都粗粗列在卷上,请殿下阅览。”

朱翊钧将其展开,大致看了一眼。

确实是开国至今,各个时段的人口数量,田亩数量以及财政收入。

他没有细看,反而干脆合上,羞赧道:“阁老,本宫德凉幼冲,看不太懂。”

张居正顿了一下,缓了缓才开口道:“殿下且看,我朝立国之初,田亩数几何?”

朱翊钧再度翻开,循着张居正的指引,翻看了起来。

找到洪武初年,他哦了一声:“阁老,是370余百万亩。”

张居正循循善诱:“如今呢?”

朱翊钧疑惑道:“460余百万亩,阁老,有何不妥吗?”

他不知道张居正是不是试探他,只能明知故问。

张居正喟然一叹:“殿下,立国之初,山河残破,如今承平日久,二者却变动不大,殿下,这便是问题所在。”

朱翊钧奇道:“这不是多了90百万亩?阁老怎么说变动不大?”

他眼睛水灵地盯着张居正,充满了求知欲。

张居正默了片刻,出声道:“殿下,弘治年间,田亩数量是800百万亩。”

弘治年间,也就是1488年到1505年,立国百年。

朱翊钧后知后觉,向书卷上对应的时间看去,而后惊声道:“弘治至今,承平七十二年,田亩不多反少!?”

张居正点了点头。

朱翊钧追问道:“阁老,这是什么道理?难道土地都荒废了?”

他揣着明白装糊涂。

张居正摇了摇头,答道:“殿下,非是土地荒芜,是兼并!是隐匿田亩!”

他几乎咬牙切齿,重重吐出。

“百姓到了灾年,无法缴纳赋税之时,便会将土地典当给高门大户,一旦无法还上,土地便会被大户兼并,自己也要沦为佃户。”

“而大户兼并了田亩,便会隐匿田亩,从而私逃赋税。”

朱翊钧大惊失色:“兼并田亩,私逃赋税?有司为何不缉拿!?”

话是这样问的,他自己都差点没忍住笑了出来。

这事他心如明镜。

田亩兼并,他当然知道。

人生在世,有两件事无法逃避,死亡,和缴税。

但对于这些大资产实体而言,是另外两件,叫做兼并,和逃税。

地方有司缉拿?听了都得笑掉大牙。

这些事就是地方官府包庇的,历来三七分成。

别说缉拿,中枢的人敢去度田,温和点的,档案不慎遗失,激烈一些的,钦差住处走水。

光武帝能再造炎汉,能度田吗?度田之事,更难于打天下!

不然为何中枢置若罔闻?

这不是一镇一府,是全天下都在这样做!

天下事难就难在这里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牵一发而动全身,谁敢管?谁管谁就是与天下百姓为敌!

至于谁是天下百姓?解释权在天下百姓手里。

张居正没有直接解释有司怎么不缉拿的问题。

反而叹了一口气,指着另一卷:“殿下,这一卷是历代人口之数。”

朱翊钧识趣地略过了方才的话题,翻开另一卷。

张居正说道:“殿下不妨看看洪武年间,户数,口数。”

朱翊钧找到地方,念道:“洪武年间,户数一千万,口数,五千八百万。”

这些他还真不知道。

倒是满清时期,那句四万万同胞的台词比较熟悉。

不过这五千多万跟四亿差的也太多了吧。

心中想着,朱翊钧没等张居正开口,又识趣地找到如今的:“隆庆六年,户数一千万,口数六千二百万。”

他愕然抬头:“丁口比之开国之初,增长这般微末!?”

他适时地展现了一下自己的智力,举一反三。

“殿下聪慧过人。”张居正夸赞一番,又补充道:“西汉元始二年,便有五千九百万之丁口。”

元始二年,也就是西汉末年,一千多年前了。

朱翊钧不耻下问:“阁老,是因为百姓沦为佃户后,大户会藏匿丁口?”

大明如今是收人头税的。

小老百姓没有逃税的能力,但大户就不一样了。

勾结地方,十成人口,报上去三成就够良心了。

张居正躬身下拜:“圣明无过殿下。”

朱翊钧连忙将他扶起,口中叹道:“我明白阁老的意思了。”

他故意装蠢问了一句,地方官府怎么不抓逃税的大户,张居正用丁口来回答了他。

因为地方大户,不仅有地!还有人!

官府敢追究吗?

好,就算你是个硬骨头,敢破家灭门,那别的隐匿田亩丁口的大户呢?

会不会兔死狐悲,有没有愣头青高呼什么官逼民反?

即便不敢做到自己出面举旗的地步,暗中相互勾连,扶持些山贼水匪流寇,出人出钱,立刻就要震动一方。

东南倭寇都是扶桑之人吗?当然不是。

其中道理便是相通的。

若是两京一十三省的士绅大户,都抵触中枢政令,天下糜烂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。

张居正躬身答道:“昨日殿上,湖广税事,宣大边事,皆有难言之隐,臣斗胆以此为殿下解惑。”

朱翊钧定定地看着张居正。

天下英雄何其之多?

这便是青史有名的一时人杰,对于国情世事,可谓洞若观火。

从嘉靖至今,恐怕对着这些案卷冥思苦想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了,如今大明朝的积弊,或许再没有人比他了解得更深。

张居正不是不知道革新之难,他只是迎难而上罢了。

朱翊钧轻轻握住张居正的手,宽慰道:“辛苦张阁老相忍为国了。”

张居正身形一滞,后背下意识弓起,好一会才慢慢放松。

“殿下言重了。”

“还有赋税一卷,请殿下观之。”

朱翊钧点了点头,收回手掌,翻阅起最后一卷。

这一卷其实都没有看的必要。

在田亩丁口逐年下降的情况下,税赋是个什么情况根本不用多看。

更何况,大明朝的税制本来就先天不足。

张居正适时开口道:“殿下,去年,户部收上来的田赋,折银有1475万两。”

“七十二年前,也就是弘治年间,田赋折银却有1614万两。”

“去岁粮食收上来24百万石,甚至不如开国时的31百万石。”

“殿下,边军的军饷,已经数年没发了,百官俸禄,也欠了好几年了。”

“再收不上税款……中枢真的快山穷水尽了!”

朱翊钧静静地听他说完,对这薄薄的一卷一扫而过。

叹道:“难怪阁老说大明朝要亡了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人气小说推荐More+

我,成魔后,一剑撼天
我,成魔后,一剑撼天
至尊神脉被挖,少年王腾一夕之间跌入谷底,却借此触发了神魔令,得太古凶兽真血淬体。少年不再善良,神不管世间,佛不渡众生,那就让魔来掌控天地人道!
佚名
打赏返现?男神们都被我钓疯了
打赏返现?男神们都被我钓疯了
【1VN/普女万人迷/偏养成基建风格/轻系统】陈可心捡到一部手机,内嵌霸道打赏返现系统!只要按照系统的提示一步步攻略男主播们,就可以获得无上限的亿万财富!还有他们!镜头前爱穿女装的可爱弟弟,现…
这是一只菠萝
官运亨通:美女姐姐为我开路!
官运亨通:美女姐姐为我开路!
一个月前,他转业回来,报了公务员,结果在面试时,被人找了关系,排名由前三降到第五,刚好他出局。他这祖上十八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子弟,不能没有这份工作,于是,他退而求其次,选择了其他岗位,就这样,他最终被安置到水管所工作。也因为这种情况,女友提出分手,和他彻底分道扬镳。本以为这辈子都是泥潭烂虾,谁知一次意外,他以一己之力救了所有遇难的官二代,富二代,自此,道路越走越宽……有人眼红,想算
佚名
富农小子的科举日常
富农小子的科举日常
「科举+穿越+种田+考试+无空间系统」「有CP,男主专一,女主算青梅竹马,但出现的频率少,爱情不是主线」「男主靠勤奋和运气,一步一步往上走」「男主不擅长谋略,但实干,技术」「科举制度参考明清时期」一场意外,他胎穿到古代一户农家。为了不想一辈子种田,服劳役,只能往科举方面费功夫!他成为大乾朝名落孙山的“孙山”。凭借着吃苦和运气,成功搭上尾榜,成为倒数第一的同进士,成为一个偏远山区的县
西门七仔
重生八零:老太太重整家业
重生八零:老太太重整家业
无私奉献型,七旬老太秦梦云重生了。前一世,她有钱有房,没老公,结果为了四个白眼狼儿子,牛马一生。重生回来,她想开了。勤劳可以致富,儿子勤劳,她致富,儿子吃苦,她吃肉。都说“养儿防老”,那可不是!自从当了甩手掌柜,再也不操心儿子的破事,秦梦云是白头发也转黑了,皱纹也没有了,就连生理期都正常了。
小鱼爬山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