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90.宣城根据地稳固(第1/2页)
宣和四年十月末,宣城的秋阳带着暖意,洒在刚修复完工的北门城墙上。新砌的青砖泛着淡青色光泽,城垛上的箭楼重新立起,弓箭手正手持长弓,有条不紊地进行日常操练,弓弦拉满时发出的“嗡鸣”声,与青弋江上战船的橹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的备战图景。赵玥身着常服,站在城楼之上,手中捧着江南制置使送来的公文,指尖在“宣城为江南抗金第一屏障,着令加强军备,安抚百姓,为诸州表率”的字句上轻轻摩挲——经此一战,宣城不再是孤立的边城,已成为大宋在江南抗金的核心据点。
城楼之下,张九成正带着吏员们清点粮草。粮仓内,新收割的稻谷堆满粮囤,布袋上的“宣”字印章清晰可见;油库中,百姓们捐献的菜籽油与军匠熬制的火油分装整齐,足够支撑半年战事。“郡主,”张九成快步登上城楼,脸上带着笑意,“三县收复后,我们接收了金军遗留的粮草三万石,加上本地秋粮征收,如今粮仓储备充足;兵器库那边,工匠们日夜赶制,已打造长枪两千杆、弓箭五千副,还修复了金军丢弃的回回炮五架,战力比战前提升三成。”
赵玥点头,目光转向城内街巷。主干道上,商贩们已重新开张,布庄的幌子随风飘动,铁匠铺里传来打铁的“叮叮”声,孩子们拿着风车在街头奔跑,笑声清脆。“百姓们的生活恢复得如何?”她问道,语气中带着关切。
“已基本恢复如常。”张九成递上一份民情簿,“战后我们减免了三县及宣城本地半年赋税,还组织士兵帮百姓修复被战火毁坏的房屋。如今,不仅本地百姓安心耕作,连周边州府的流民也纷纷来投,上月新增人口两千余人,不少青壮已报名加入预备役,兵员补充也有了保障。”
正说着,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。李山率领一队骑兵疾驰而来,在城下翻身下马,手持一份军情简报快步登上城楼:“郡主,按您的命令,我们在宣城周边增设了十二处烽火台,从青弋江上游的龙王坝到下游的狼尾滩,每三十里便有一处哨卡;水师方面,新造的二十艘战船已下水,与原有战船汇合,可完全控制青弋江、水阳江流域,金军若想从水路来犯,绝无可能。”
赵玥接过简报,展开细看。简报上不仅标注了烽火台与哨卡的位置,还详细记录了水师的日常巡逻路线——每日清晨,五艘战船从宣城码头出发,分两队沿青弋江上下游巡逻,正午在狼尾滩汇合,傍晚返回;夜间则有三艘快船在江面游弋,船头的“磷火灯笼”在夜色中划出微光,成为水路防御的“眼睛”。“做得好。”赵玥合上简报,眼中露出赞许,“水路与陆路防御相辅相成,才能让宣城固若金汤。”
此时,暗卫“墨”也悄然来到城楼,带来了关于周边州府的消息:“郡主,湖州、常州、徽州等地已派使者来宣,请求借鉴我们的防御战术,还希望能与我们结成‘抗金联盟’,共享军情与粮草。昨日,徽州知府还送来五百匹战马,说是支援宣城军备。”
“联盟之事,可与使者详谈。”赵玥沉思片刻,说道,“我们可将‘水战伏击’‘坚壁清野’的战术整理成册,分发给各州,同时与他们约定,若有金军来犯,以烽火为号,互相支援。至于战马,可拨出两百匹给水师,用于沿江哨卡的快速调度,其余的补充骑兵,增强机动性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90.宣城根据地稳固(第2/2页)
“墨”躬身领命,转身离去。赵玥再次望向城外,远处的敬亭山层林尽染,山脚下的练兵场上,新招募的预备役士兵正跟着老兵练习刺杀,长枪刺向稻草人时发出的“噗嗤”声,充满了力量感。她知道,宣城根据地的稳固,不仅在于军备充足与防御完善,更在于百姓的支持与各州的联动——如今,这两点都已具备。
十一月初,宣城迎来了第一场雪。雪落无声,将城墙与屋顶覆盖上一层薄白。赵玥冒着雪,来到城内的“忠勇祠”。祠堂内,新立的石碑上刻着战死士兵的名字,从李伟到普通的步兵,每一个名字都被擦拭得干干净净。她点燃三炷香,躬身祭拜:“诸位将士,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宣城,如今已成为抗金的重要据点,百姓安居乐业,军备日益强盛,你们的牺牲,没有白费。”
祭拜完毕,赵玥走出祠堂,雪已停了,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,在地面上折射出微光。百姓们正自发地清扫街道上的积雪,见到赵玥,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,拱手行礼,口中说着“郡主辛苦了”。赵玥笑着点头回应,心中满是温暖——这便是她守护这片土地的意义,为了这些百姓的笑容,为了大宋的河山。
当日下午,江南制置使派来的巡边御史抵达宣城。御史在赵玥的陪同下,视察了城防、粮仓、水师与练兵场,又走访了城内百姓,听到的全是对宋军的称赞。“赵郡主,”御史在离开前,握着赵玥的手说道,“宣城如今兵强马壮,百姓归心,实乃江南抗金之楷模。朝廷已决定,在宣城设立‘江南抗金都统司’,由你担任都统制,统辖周边五州军务,望你不负朝廷重托,守住江南半壁江山。”
赵玥躬身领命,目光坚定:“臣定当竭尽所能,守护宣城,抵御金军,为大宋尽忠,为百姓谋安。”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宣城的城墙上,将新砌的青砖染成暖黄色。赵玥站在城楼之上,望着远处的青弋江,江水缓缓流淌,与天边的晚霞融为一体。她知道,宣城根据地的稳固,只是抗金大业的第一步,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,但她有信心——有城内百姓的支持,有各州的联盟相助,有训练有素的士兵与水师,宣城定能成为金军无法逾越的屏障,成为江南抗金的希望之地。
从此,宣城之名传遍大宋,成为抗金的象征。每当金军南下,提及宣城,便会想起那场被洪水淹没的落雁坡,想起被烧毁的泗州粮仓,想起那个身披银甲、智谋过人的赵郡主。而宣城的百姓们,也始终记得,在宣和四年的那场战争中,是赵玥带领他们守住了家园,让他们在战火中得以安宁。
宣城的故事,成为了大宋抗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;而赵玥,则成为了江南大地上,百姓们口中代代相传的“护国郡主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