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“这只是运气好。”裴瑜谦虚地说。
“运气?连续几次都准,这还能叫运气?”另一位领导笑着说。
裴瑜并不担心这些分析被有心人听去后会产生什么影响,全球经济是历史大势所趋,个别人的力量根本改变不了它的运行方向。
裴瑜在国际经济分析方面的独到见解,很快就成了各大部门领导们最爱听的保留节目。
每次饭局上,只要她开始分析海外经济形势,在座的领导们都会不自觉地放下筷子,全神贯注地听她讲解。
1986年底的华国,正面临着严峻的外汇危机。此时全国的外汇储备只有可怜的20.7亿美元,这点钱连支付几个月的进口货款都不够。
更糟糕的是,年内的贸易逆差高达119.6亿美元,而1985年的逆差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49亿美元。连续两年这么大规模的贸易逆差,把国家的外汇储备都快掏空了。
而华国上下对外汇的需求只增不减,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工厂嗷嗷待哺,都眼巴巴地等着外汇来进口先进设备、引进关键技术、偿还国外贷款。
可此时华国的出口产品以农产品、矿产品这些初级产品为主,附加值低得可怜,根本赚不到多少外汇。于是“千方百计扩大出口、多创外汇”成为了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。
但问题是,八零年代的华国对西方世界的商业规则和金融体系几乎一无所知。参与经济决策的干部们,要么是贫下中农出身,要么是功臣后代。
除了极少数领导曾经出国考察过,三四十岁以下的干部中,见过市场经济真实模样的凤毛麟角。
就连相关的书籍资料都极度匮乏,能找到的几本也大多是经过加工的二手信息。饭局上裴瑜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,一些处长会如获至宝地捧着一本外国企业家的传记,把它当成管理学的圣经来研读。
在某次饭局上,裴瑜被介绍给了国储局的干部。这次饭局的规格明显更高,地点选在了国宾馆。
裴瑜跟着厉以宁教授走进了一间包厢。包厢里已经坐着几位气度不凡的中年人,为首的正是国家物资储备局的孙局长。
厉以宁教授热情地做介绍:“孙局长,这位就是我跟您提过的裴瑜同学。裴瑜啊,这位是国家物资储备局的孙局长。”
裴瑜刚要问好,坐在孙局长旁边的一位面容精干的中年人就笑着插话道:“小裴同志,你可能不知道,我们国储局在期货市场上也是摸爬滚打好几年了。说起来,我们可是国内最早接触期货的单位之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