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厉以宁教授现在做的,其实就是想方设法通过校内项目的方式,给裴瑜提供必要的研究资金。
要是因为经费问题耽误了这样一个好苗子的发展,那才真是暴殄天物呢。
搞学术研究,从买参考书、订阅期刊,到做实验、搞调研,再到参加学术会议、支付论文发表费,哪一样不要花钱?
有时候为了获取一个关键数据,可能就得花掉普通大学讲师几个月的工资。更别说如果要请研究助理、买实验设备,那开销就更大了。
但华国的科研经费分配有个特点,通常是要等学者肯定能做出一定成绩的时候,才能申请到大笔资金,也就是裴瑜现在的状况。
这种“不见兔子不撒鹰”的机制虽然稳妥,但也让很多有潜力但还没出成果的年轻学者举步维艰。
现在放眼整个北大校园,哪个教授敢打包票说自己下一篇论文一定能上国际顶级期刊?
但裴瑜不一样,她现在已经有一篇论文被《Economic Journal》编辑部要求小改了,改完之后发表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。
在这种情况下给裴瑜投钱,风险几乎为零,看起来稳赚不赔。
而厉以宁教授准备的理由,也确实说到了丁校长心坎里。
丁校长沉思了大约一分钟,然后缓缓开口:“以宁同志,现在学校的财政状况你也知道。咱们资金紧张,清华、人大也都一样紧张。但是,我想,同样的选择放在清华人大面前,他们也会做出一样的决定。多花几十万元,保证一篇《Economic Journal》的论文能够顺利发表,这笔账还是划算的。”
现在申请校内经费的,要么是还在读书的研究生、博士生,要么就是刚入职没几年的年轻讲师。
相比之下,裴瑜比他们年轻很多,到了论文马上就要发表的阶段才从学校申请资金。你说学校能不给吗?要真不给,那不成笑话了?“北大抠门到连发顶刊的学生都不愿意资助”这种话传出去多难听啊。
更何况这可是《Economic Journal》啊,千金不换!
这笔科研经费给得值,给得应该,给得理直气壮!
-----------------
一群学生围在成绩公告栏前,议论纷纷。
“你们看裴瑜的成绩!数学分析100分,微观经济学100分,宏观经济学100分……”
“我这学期天天泡图书馆,数学分析才考了69分,已经觉得挺不错了。她这是怎么做到的?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