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但学术期刊的版面就像一块做不大的蛋糕,有人分得多,自然就有人要少吃。
每期杂志里,总会有那么几篇论文被硬生生压缩成五六页的精简版,甚至惨遭“腰斩”,只剩下可怜的两三页篇幅。
这样被阉割过的版本,只能勉强交代研究方向和主要结论。
同行学者要是真对研究细节感兴趣,还得专门写信向作者索要完整论文。
最惨的莫过于被打入冷宫的论文。它们只能以通讯的形式,由编辑用寥寥数语一笔带过:“某某学者在某领域取得进展,详情请参阅副刊或其他刊物”。
在学术圈里混,有时候还真得靠点厚脸皮的本事。
就拿那些被压缩成几句话的通讯来说吧,明明就是个连豆腐块大小都不如的版面,可有些教授照样能脸不红心不跳地往简历上写“论文曾发表于某某国际顶级期刊”。
要是不明就里的人看了,还以为他发了篇正经大作呢。
但真正的行家都清楚,一篇够分量的论文,至少得有八页以上的篇幅才算数。
这样的长篇论文,图表数据一应俱全,能把研究的来龙去脉、方法创新、实验过程、数据分析都讲得明明白白。
期刊上的一页版面,换算成单行本的标准格式,通常要占去两页左右的篇幅。也就是说,期刊上的8页论文,在单行本里差不多得有16到18页那么厚实。
换了别人,可能早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论文到底占了多大分量。
但裴瑜拿到单行本后,并没有急着翻到最后看总页数。
她像品茶一样,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在读,一行一行地在看,一页一页慢慢地翻阅,细细品味着每一个段落、每一张图表。
这篇论文凝聚了她过去半年的心血,此刻重读,就像是在重温那段努力写稿的日日夜夜。
翻到第七页时,论文内容依然在继续,这让她心里稍稍松了口气,至少没有被删减得太厉害。
继续往下看,第十四页翻过去了,依旧是论文,这已经超出了她最初的预期。
当翻到第十九页时,页面上整整齐齐排列着一组最新经济数据。
这些数据来之不易,是她专程跑到一桥大学才拿到的第一手资料。
正是这组数据的加入,让整篇论文的质量有了质的飞跃,从“还不错”直接跃升到了“相当不错”的水平。
想到这里,裴瑜露出一个满足的微笑。
而在她左手边,厉以宁教授正眯着眼睛,下巴微微抬起,以一种近乎陶醉的姿态捧着一本《Economic Journal》。
厉以宁教授的眼睛死死黏在《Economic Journal》的书页上,眨都不舍得眨一下。
他这辈子看过那么多外国学术期刊,但眼前这本绝对是最好看的一本,没有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