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四大名着在修行者眼里就是四大明柱,我们把视角抬高,再抬高,把四大名着从整体角度去摸索一番。首先, 施耐庵的“世难安”的解读,很有意思,孟轲的有句古话,生于忧患死于安乐,对于社会也是一样的。所以《水浒传》的立意锚定更可能是“世难安”
其次,吴承恩—“无承恩”—无需承恩,本就是无中生有,至于你能从《西游记》悟出什么,悟到多少,全看个人造化:一次次的循环往复,一次次遇难,被困,脱困,一次次在遇难被困脱困中,悟空悟能悟净。为啥是“空”“能”“净”,因为师父叫三藏。
至于《三国演义》,作者叫罗贯中,好像也与书的主题呼应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,大治—大乱-大治—大乱,社会循环进化论贯穿其中(罗贯中)
最后就是红楼梦,又石头记,作者曹雪芹,雪芹,连读就是qi(泣),杜鹃啼血,血泣红楼。
一、《水浒传》——「世难安」的乱世镜像
(推演起点:为啥施耐庵写108将?不是简单的英雄传,更像在解剖一个生病的系统)
- 核心底色:秩序崩裂的必然
林冲从禁军教头变成草寇,不是他想反,是高俅这类人把路堵死了——就像一间屋子漏了缝,雨总会往里灌。108将就是这些“漏进来的雨”,是朝廷管不住自己人时,被逼出来的“乱子”。“替天行道”听着热血,细想却有意思:劫富济贫,不过是把有钱人的“乱”挪给穷人一点;接受招安,又成了朝廷想把这些“乱子”重新塞进笼子。可笼子本身就破了,塞进去能安分吗?
- 藏在字里的疑问
忠义堂石碣刻着“天罡地煞”,像是给他们定了“天生该作乱”的名分。但施耐庵其实在反问:要是天道真公平,咋会让好人活不下去?要是人间真规矩,哪用得着这些“魔头”来替天出头?
二、《西游记》——「无承恩」的觉悟之路
(插句嘴:吴承恩给角色起名太讲究了,“悟空、悟能、悟净”,仨名字串起来就是一条修行的路)
- 三个人(?)的修行账
- 悟空是“心”:一开始觉得自己能上天入地,结果被紧箍咒管着。这咒不是折磨,更像在说:本事再大,也得懂分寸——就像你手里有把好刀,得知道啥时候该收着。
- 悟能是“欲”:拿着九齿钉耙想回高老庄当女婿,可取经路就是要打碎这念想。不是说不能有欲望,是得明白:光想着舒服日子,永远成不了事。
- 悟净是“执”:流沙河底下沉的骷髅,是他前九世没放下的“我”。琉璃盏碎了就碎了,可他总记着,直到跟着取经,才慢慢把这“执念”淘成了“清净”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