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1135 章:求佛定志
驿馆的晨光透过窗纸,在案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萧虎静坐案前,指尖拂过母亲萧氏的《草原治要》,忽然触到册中夹着的硬物 —— 取出一看,是半卷泛黄的《金刚经》残页,边角磨损严重,纸页上有母亲用炭笔写的批注:“慈悲非弱,乃权之柔护;圆融非退,乃治之妙法。”
这残页是萧虎少年时常见的物件。母亲生前虽以实务治理部落,却常抄录佛经,说 “佛法的‘慈悲’与‘圆融’,可补权力之刚猛”。昨日梦境中母亲斩龙的身影,与残页上的批注重叠,萧虎心中忽生一念:此次与尼古拉论辩 “权之本质”,虽以 “护民” 为核心,却少了精神层面的圆融支撑,若能借佛法解悟,或许能让实务对策更具根基。
他将残页平铺案上,逐字诵读 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想起母亲曾解释:“‘无所住’便是不执着于‘龙上虎下’的虚名,‘生其心’便是守住‘护民’的初心。” 这话与梦境启示一脉相承,更坚定了他求佛的念头 —— 非为个人修行,而是为从中枢治理与西域交流的实务需求,汲取佛法的圆融智慧。
案头还放着中都带来的《元史?释老传》,其中记载 “世祖尊八思巴为国师,以佛法柔化草原”,印证了佛法在元代治理中的作用。萧虎合上典籍,目光落在 “遣使求佛” 四个字上 —— 他决意从基辅遣人赴萨迦寺,求高僧答疑、取佛法实务典籍,为中枢与西域的协同治理添一层精神纽带。
萧虎起身走到墙边,望着挂着的母亲旧照(草原部落特有的木刻肖像),思绪飘回少年时的漠南草原。那年部落与邻族因牧地争执,双方剑拔弩张,萧父欲率兵对峙,母亲却拦下他,带着这卷《金刚经》残页亲赴邻族营地。
邻族首领是位信奉佛法的老者,母亲便以残页上的 “和而不同” 相谈:“牧地是生计根本,却非生死仇敌。若开战,双方牛羊受损、族人伤亡,纵使夺得牧地,又有何益?不如按季节划分,轮流放牧,既保生计,又全情谊。” 她还引用佛经 “众生平等”,提议两族共设 “调解会”,由长老与僧人共同裁决纠纷。
最终,邻族首领被母亲的 “圆融” 打动,接受了提议。那场危机化解后,母亲对萧虎说:“权力的刚猛能镇乱,却不能消怨;佛法的慈悲能化怨,却需权力护持。刚柔并济,方是长久之治。” 这便是母亲 “佛治” 的实务案例 —— 不用武力,却以佛法的智慧化解冲突,比单纯的强权更稳固。
还有一次,部落遭遇雪灾,粮秣短缺,有族人提议劫掠弱小部落,母亲却召集僧人与长老,开仓放粮的同时,以 “因果报应” 劝导:“劫掠虽解一时之困,却结下世仇,日后必遭反噬;若互助共济,待雪化后合力放牧,方能长久安稳。” 最终,各户匀出存粮,渡过难关,也让佛法的 “互助” 理念深入族人心。
回忆起母亲的佛治实例,萧虎愈发清晰求佛的现实意义。当前与基辅的合作虽达成 “协同护民” 的共识,但仍有两处实务困境:一是教会与领主在慈善物资分配上各执一词,教会想优先分给信徒,领主想按户籍均分,争执不下;二是商路沿线的小部落对 “协同规则” 不信任,担心大元与基辅联手欺压他们,迟迟不愿加入商路联盟。
萧虎揉了揉眉心,翻开与尼古拉的辩论记录,在 “慈善分配” 与 “部落信任” 旁画了圈。母亲当年化解牧地纠纷,正是用佛法的 “平等” 打破族群隔阂;化解雪灾危机,是以 “互助” 凝聚人心 —— 这恰能应对当前困境。若能求得高僧对 “平等施善”“众生互助” 的阐释,或能让教会与领主放下分歧;若能带回佛法在部落治理中的实例,也能打消小部落的疑虑。
他还想到中枢的长远需求:忽必烈推行 “汉法” 与 “草原法” 并行,却时有文化冲突,佛法作为元代各民族都能接受的精神纽带,若能结合实务形成 “佛治辅助” 的策略,或许能缓解冲突。比如中都的养济院,若引入佛法的 “慈悲” 理念,由僧人参与管理,既能增强公信力,又能让不同信仰的百姓接受救助。
更重要的是,尼古拉虽信奉东正教,却对 “惩恶扬善” 的普世理念认可,若大元能以佛法的 “圆融” 展现包容,而非单纯的实务对策,更能拉近与基辅的心理距离,为商路与文化交流筑牢基础。这些实务考量,让 “遣使求佛” 不再是个人感悟,而是服务于中枢使命的重要举措。
辰时三刻,萧虎让人唤来郭敬之、赵全、孙和。三人入内时,见案上摆着《金刚经》残页、《元史?释老传》与基辅合作清单,便知有重要议事。萧虎示意三人坐下,将残页推至桌心:“诸位可知这残页的来历?当年先母曾用它化解部落纠纷,借佛法的‘圆融’补权力之不足。如今与基辅合作遇困,我欲遣使赴萨迦寺求佛,取智慧以助实务,特与诸位商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