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1136 章:吐蕃遣使
驿馆的晨露还凝在窗棂上,李修远已身着红色僧袍,肃立在萧虎案前。案上平铺着一封叠得整齐的手札,封皮用桑皮纸制成,盖着萧虎的私印,旁侧放着母亲萧氏遗留的紫檀念珠与半卷《金刚经》残页。“此手札详述基辅实务困境与求佛之愿,你需亲手交予噶举派高僧。” 萧虎将手札推至李修远面前,指尖划过封皮,“尤其要说明,求佛非为诵经,而是为‘平等施善’‘互助护民’的实务之法。”
李修远双手接过手札,入手微沉 —— 纸页间夹着萧虎手绘的基辅慈善分配争议图,标注着 “教会欲优先信徒”“领主坚持均分” 的分歧点。“贫僧明白,定将将军的实务诉求清晰传达,不堕‘佛法落地’的初心。” 他将手札收入贴身僧袋,袋内还装着《草原治要》的抄本,里面摘录了萧母以佛法化解部落纠纷的实例。
萧虎又取过一幅布制地图,展开在案上:“噶举派主寺在楚布寺,你需经撒马尔罕、于阗入吐蕃,沿途若遇部落质疑,可出示此图与萧母念珠 —— 念珠上的木纹与吐蕃寺院的供珠相似,或能增几分信任。” 地图上用墨线标注着 “友好部落”“驿站”“寺院” 的位置,楚布寺旁用朱笔写着 “米拉日巴尊者遗迹”,“噶举派重苦修,可从尊者‘以善化恶’的故事切入,更易共鸣。”
临行前,萧虎将紫檀念珠系在李修远手腕:“此念珠随先母多年,见念珠如见先母的佛治之心。若与高僧论道遇困,可捻珠沉思,便如先母在侧指引。” 李修远躬身行礼,僧袍的下摆扫过地面的晨露,带着沉甸甸的托付。
驿馆庭院内,十五人的遣使队伍已整装就绪。张谦将译经用的多语言对照册塞进行囊,册中 “平等”“互助” 等词均标注了汉、藏、西域三种写法;王恪正清点最后一批防眩晕草药,用牛皮纸包成十小包,每包标注 “每日一剂”;周平则检查着护卫的毡布包裹,确保武器不外露,腰间的信号弹袋按 “红前绿后” 的顺序排列。
“张谦,过了于阗便入吐蕃境,藏语需格外谨慎,‘佛法’不可译作‘神意’,需用‘善法’之意。” 李修远走到张谦身边,指着对照册上的词汇,“尤其与噶举派僧人交流时,‘苦修’要译作‘实修’,更贴合其教义。” 张谦点头,取出炭笔在 “苦修” 旁添注 “实修实证” 四字,“贫僧记下,定不偏差。”
王恪捧着物资清单上前:“僧医,防眩晕草药备足三百剂,另有治风寒的麻黄、治外伤的三七,均按将军吩咐多备了五十份,可与沿途部落交换物资。” 清单上逐项列明 “肉干两千七百斤”“丝绸佛幡二十面”“青花瓷瓶五件”,每一项都有周平的复核签字。
周平走到李修远面前,呈上一面小旗:“此旗绣着莲花纹,是吐蕃商队常用的平安标识,遇乱时展开,或能避免误伤。” 他又指着队伍后的两匹骆驼,“骆驼背上的皮囊装着清水与糌粑粉,适应吐蕃饮食,已请基辅的吐蕃商人试过,味道无差。”
李修远环视队伍,见人人神情肃然,便抬手示意:“此次遣使,以‘善’为旗,以‘实’为要,沿途不扰民、不炫武,若遇分歧,以佛法的圆融化解。出发!” 十五人齐声应 “是”,骆驼的驼铃在晨风中响起,向东方的吐蕃方向行进。
队伍行至撒马尔罕城外时,恰逢一支吐蕃商队在此休整。商队首领扎西见李修远身着僧袍,手腕系着紫檀念珠,便主动上前合十:“大师可是要往吐蕃去?此地近日有乃蛮部落游弋,需结伴而行方妥。” 扎西的汉话说得略显生硬,却带着真诚。
李修远认出扎西腰间的噶举派护身符,便取出萧母的念珠:“贫僧奉大元萧将军之命,赴楚布寺求见噶举派高僧,不知首领可愿同行?” 扎西接过念珠细看,见木纹间嵌着细小的酥油痕迹 —— 那是萧母当年与吐蕃僧人交流时沾染的,顿时面露敬意:“此念珠与楚布寺的供珠同源,我等愿为向导,护送大师一程。”
张谦趁机与扎西的译官交流,得知乃蛮部落因 “商路税银” 与周边部落争执,近日常劫掠独行队伍。“若遇乃蛮人,可由贫僧出面,以佛法‘互助’之理劝说。” 李修远对周平道,“护卫需将武器裹紧,不可显露敌意。” 周平点头,让护卫们将毡布再缠紧两圈,只露出剑柄的一角。
扎西邀请李修远入帐饮酒,帐内的铜壶中煮着酥油茶。“噶举派的帕木竹巴大师近日在楚布寺讲经,大师此去正好赶上。” 扎西舀起酥油茶递给李修远,“大师可提‘米拉日巴尊者曾在藏北施粥’的故事,帕木竹巴大师最推崇尊者的实务善行。” 李修远接过茶碗,暖意顺着喉咙而下,将 “藏北施粥” 四字记在心上。
行至葱岭边缘时,果然有十余骑乃蛮人拦住去路。为首的头领勒马横刀,刀尖指向骆驼上的丝绸佛幡:“此等好物,当献与乃蛮部落,否则休想过岭!” 周平悄悄握住腰间信号弹,却被李修远用眼色制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