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笔趣阁]
https://m.ibqg.vip最快更新!无广告!
一种是连军队都活不下去了,从陈汉以前的朝代来看,到了王朝末期,克扣军饷成为常态,但是一般情况下不敢克扣的太狠,因为克扣的太狠容易引起士兵哗变。同时对待士兵也不能太严格,甚至从严格到残酷,这样也容易引起士兵哗变。
明朝嘉靖三年,大同镇总兵张文锦上书朝廷,提出在城北修复已经废弃的水口、宣宁、黑山、柳沟、桦沟五座军堡,朝廷同意了这一决策。但是张文锦此时急于立功,并且在经费拨付上极为吝啬,压缩了预算,导致修复的军堡非常简陋。
此时,张文锦对于官兵也极为严苛,他明确而拒绝了士兵们对于家属留在大同的请求,要求驻守军堡的士兵与家眷待在军堡之内,同时大量军需物资需要军队自行筹备,大量的士兵被迫进山伐木烧砖。
这一时期,游牧民族经常犯边,这些没多少防御能力的军堡完全起不到防御作用,军堡经常成为游牧铁骑的袭击目标。此时士兵与其家眷时时刻刻都处于危险之中,士兵们要求将家眷留在大同,但是再次遭到了张文锦的拒绝,在这种情况下引起了官兵的反抗。
以郭鉴、柳忠、陈浩等人为首,他们在夜间举火为号,杀死张文锦,打开仓库,发放粮食,占领了大同府城。这一年的九月,朝廷派人来安抚,结果设计诱杀了郭鉴、柳忠等人,郭鉴的父亲郭疤子串联其他的反抗士兵起事报复,生擒了总兵,这场叛乱一直持续到嘉靖四年二月份。
但是,这场叛乱并未结束,因为九年之后,也就是嘉靖十二年,大同镇士兵因为不堪忍受军官的虐待,再次起事,后被分化瓦解,最终失败。
从这也可以看出,底层官兵们的诉求其实也很简单。
除了逼迫太严重导致的造反,还有一种是士兵跟着将领造反。某些将领长期掌控一支军队,在某种程度上这支军队甚至可以视为这名将领的私兵,这个时候将领的一举一动也有可能影响到整支军队。
鉴于此,陈汉在军官任免以及军事指挥上有效避免了这种事情的发生。按照规定,五军都督府负责统兵权,管理卫所官兵的编制、训练和调动。而兵部负责调兵权,制定作战计划和协调粮草等供应。
也就是说五军都督府只有人事任免权,但是没有军队的指挥权,兵部则相反。不过随着对五军都督府职权的削弱,后来演变成都督府只有军官任免的提名权,然后交给兵部审核,最终由皇帝批准。
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“将不专兵,兵不私将”,有效防范了军权集中的问题。但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计划,特别随着时间的推移,许多一开始看似“完美”的计划也会出现漏洞。
例如某个将领或者将领的家族内长期有人统率一支军队呢,经过长时间的经营,那么这时候这个家族很有可能就成为了这支军队事实上的领导者,当然这都是后话了。